「本文来源:安徽日报」
从土墙泥地草屋顶、一块黑板加粉笔,到花园式学校、空中课堂连城乡,广德市退休教师步春林和他同在教师队伍的家人们,一起见证了乡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变的背后有着无数乡村教师的坚守。
“从父亲步行宽开始,我家就和人民教师结下不解之缘。”步春林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国家急缺教育人才,急需一批知识青年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父亲是本地为数不多的中学生,又在新中国成立前做过乡村教员,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毅然放弃村干部的身份,转行当起了老师。”自年开始,步行宽先后在当地的前村小学、朱湾小学、界牌小学、新村小学、庙墩小学、独山学区从事乡村教育教学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新中国成立不久,异常艰苦的农村环境,让步行宽对家乡和祖国早日摘掉“贫穷”和“落后”两顶大帽子的愿望格外迫切。特殊的时代经历,练就了他在教育工作中的一股倔劲:教师不够,他就一个人包一个班,什么课都上;除了日常教学工作,还兼职学校管理工作;工资微薄不足以养家,就白天教课,晚上回家熬夜干农活……有人劝他放弃教书回家种地,他不愿意,也从来不解释,只顾埋头教书做事。
上世纪70年代末,尊师重教的风气也随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步行宽的工作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他也更加拼命了。除了上课,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建设上,破旧的草房校舍逐渐建成瓦房,师生的安全也渐渐得到保障。年,步行宽被评为“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父亲的执着,让步春林感受到农村教师的伟大。他也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民办教师的岗位。当时的办学条件仍然很艰苦,有时去离家较远的村小上课,早上天不亮就要出发,晚上放学回家天已经黑了。在父亲“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家风的影响下,他把主动关爱学生当成首要责任。开学了,默默帮困难学生垫付学费;遇到恶劣天气,挨个送学生回家;学生闹了情绪,想尽办法疏导;校舍寒酸,就利用寒暑假和同事们维修桌椅,平整操场,甚至到河里淘沙、洗沙建新校舍……
在农村教育事业上,他和父亲一样也坚守耕耘了38年,直到退休。“父亲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不仅影响了我,更悄然影响了我们每个家庭成员。我的大姐步爱云,年参加工作,在原广德县祠山岗界牌小学任教,直到年光荣退休。小妹步爱萍,也是基层教师,至今在本地桃州中学任教。我的儿子步家政,年工作以来,也走上了乡村学校的讲台,现在还是乡村中心小学的校长。儿媳也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步春林自豪地介绍说。
教育是一代人影响一代人的事业。步春林和家人们的接力,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路。-09-:00:0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