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皖南广德,古称桐汭,地处吴越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祈雨文化始终贯穿在广德地方文化的长河中。每岁春秋广德官民都要前往“风云雷雨山川坛”致祭。届时知州穿朝服“会同都司各率其属,诣南门外恭祭”。每遇天旱,官民即求雨。偶然降雨,便认作求雨“应验”,由此求雨之风历代相沿。

一、广德祈雨文化的初步形成。

广德祈雨文化初步形成于祠山文化。据《历代神仙通鉴》、《万历绍兴志》和《能改斋漫录》等多部典籍中记载,张渤当时是荆蛮地区远古氏族部落的酋长、统帅,他带领百姓在江南一带,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为利。《万历绍兴志》载:祠山大帝佐禹治水有功,后礼斗横山,其赛祷盛于广德州。自西汉末年起,以安徽省广德县横山为中心,遍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精神而形成了官民共祷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横山为祠山得名“祠山文化”。

祈雨文化是祠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山文化从产生到现在仍然有祠山庙经历了近两千年,从最初传说的开挖沟渠和驱使阴兵两种增加到祈雨、保境卫民、防火、中举、驱蝗、求子等数十种,祭祀张渤的仪式也从单纯的民间自发祭拜发展到朝廷祀典、地方官员与道坛合祀、民间祭仪、祈雨等多种方式,信仰的传播也由最初的广德横山祖庙到达大半个中国。“远近之人岁以王之诞日集祠下”,其灵应主要为“水旱必祷,痛疾必呼,是皆感于精神,发于梦寐,曰雨曰晹,如操左劵”。(杨世沅:《句容金石记》卷5《重修建康府句容县南庙记》)

祠山文化发祥地广德是历代官方重要祈雨地,并把横山祠山庙作为重要的祈雨神坛。史载:

绍兴二十九年()八月六日,礼部言:“两浙安抚司以祭龙求雨法来上,乞布之天下。按皇佑颁降祈雨雪法册,无绘画龙等,惟广德军元解发印造到,内有绘画样制,至今年深,虑致损坠,乞于昨来祭龙祈雨雪内添入绘画龙等样制,从本部下临安府镂板,以黄纸如法印造成册,纳本部,本部下都进奏院颁降诸路州、府、军、监、县等,严加收掌,遇愆雨雪,精洁祈求。”从之.(《宋会要辑稿·礼·一八·祈雨》)

二、广德祈雨文化的发展与鼎盛

唐朝时,广德人唐晃不仅仅是因为有名的大孝子而被封官,更是祈雨“高手”,载:唐天宝年间,本县吏唐晃押钱帛赴京,至华州,梦深曰:“汝至长安,正值亢旱,但奏立坛祈雨,吾当降雨泽。”晃至,果旱,遂诣阙奏闻,诏从之,三日而雨霑足。(光绪《广德州志·卷五十八·详异》)

嘉定十年()五月四日,诏:祈雨未应,遣官赍御封香、祝版前去广德军,同守臣诣广惠庙精加祈祷。(《宋会要辑稿·礼·一八·祈雨》)

宋时,朝廷一直把广德作为观察全国旱情重要的“观察点”和祈雨“定点地”。绍兴五年()七月十三日,宰臣张浚等言:“雨泽稍阙,乞率从官祷雨。又乞弛役、虑囚等数事”。因奏:“如浙西诸郡及宣州、广德军地形下,未觉旱;如镇江、建康府地形高,最觉阙雨。”上曰:“朕患唯不知四方水旱之实,宫中种两区稻,其一地下,其一地高,昨日亲阅之,地高者其苗有槁矣。须精加祈求,庶早得雨泽。”(《宋会要辑稿·礼·一八·祈雨》、《建炎要录》卷一一二)

广德祈雨在宋时达到鼎盛时期,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嘉泰元年()五月、开禧()三年二月、嘉定元年()闰四月、七年()十月、八年()三月、十四年()正月等朝廷多次委派官员到广德祈雨。(同上)

为了祈雨,从官方到民间,祭祀品空前奢侈,浪费大量了人力物力,广德此陋习谓之“天下四绝”之一“广德埋藏”,面对以祈雨为主的祭祀恶习,北宋绍圣年间(—年)的广德知州孙谔予以坚决反对,我们从其《禁埋藏文》可窥一斑:“谔见乡村百姓,因仍故事,买牛作乐,迎至庙庭,号为“埋藏”。祷神祈雨,不卜于神,便行止约。谔虽无状,岂有事神如此其敬,而独爱一牛乎?此虽神灵亦当察,谔之不如是也。然牛不宰杀,民不埋藏,而大雨随应,此虽愚民亦明知神之不好杀也。始闻传言,初牵牛而至堂下,先卜于神,至二三十数皆不吉,然后知神之不欲杀,若因兹以革陋俗,易弊事,亦足以昭吾神之灵,在于救物而不在于杀物也,谨告。”(版《广德县志·附录·文献、文件辑存》)

“洪武二年()春,太祖以天久不雨,告祭风云雷雨岳镇海渎等神一十八坛。”(明·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明洪武二年(),礼臣议以太岁风云雷雨诸天神为一坛,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为一坛。”(张廷玉《明史·礼志》)广德风云雷雨坛与城隍坛分开,为祈雨祭祀专用“乞赐风雨以时”,其祭品帛色与山川城隍坛有所不同,“雨案内惟帛黑色为异。”(光绪《广德州志·卷二十三·祭祀》)

明时除横山祠山殿(庙)为官方主要祈雨活动场地外,民间以昭妃庙为最有名祈雨活动地点。“(张渤)夫人李氏亦有庙,在州东二里,名昭妃庙,其神为最灵,凡水旱有祷辄应。”(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十七》)

到清朝,康熙皇帝即位后,承袭了其顺治雩祭之礼,只要出现旱情,就亲往天坛,此信奉延至慈禧太后也参与祈雨活动。广德祈雨依然以官方活动为主,嘉庆十九年(),广德大旱,同知陈其松偕同僚前往横山祈雨。时文人赵绍祖赋长诗《横山祈雨》予褒颂:“桐川岁大旱,百里无润土。五月至六月,炎炎日如火。太守戒夙兴,横山往祈雨...我今向神祈,神当应我叩。通潮昔未成,降雨今可补。大沛三日霖,长我丰年稌……”(张超《诗意地栖居——东亭历代诗词选·第三章P》团结出版社、年5月第1版)

三、广德祈雨文化的衰落与消失

民国年间,遇到旱情,农民仍头戴柳条箍,敲打铜锣,成群结队前往祠山殿求雨。民国23年()广德大旱,从农历四月初七至八月中秋无雨,禾苗全部干死,竹木也多枯萎,遍地焦黄。四乡进城求雨的人群不绝如缕,城镇商店因之停业。折腾百余日,滴雨未见。(版《广德县志·第二十六章·第五节·迷信劣俗》)

我们可以从钱文选((~)诗《广德灾况歌》中可以体会看到,广德人在当时遇到干旱时依旧以信奉祈雨,“禾苗草木一望枯,东陇西塍尽龟裂。呼天未获降甘霖,掘地末由致口(缺字)泽。”

建国后,遇有旱情,县民抗旱救灾,破除旧习,相信科学,人工降雨、天气预报使得求雨一词逐渐历史陈迹。

目前,每年农历二月二、九月十九,广德有一些老年人仍然去祠山殿(庙)烧香,祈祷平安,虽然不是祈雨,只是祈雨文化遗留的缩影而已。

作者:徐厚冰,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联系立删,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