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到长岗山森林公园有一景曰“茹侯香火”,城东街道的一则旅游资料介绍说该庙相传供奉汉朝的张良,古时文官武将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其实,该庙名曰“老茹侯庙”,始建于唐代,迄今已近年历史。现座址在定海潘洋山路东侧东湾山麓,初址在叉(叉,为“义頁”组合,今官方似乎也认可“叉”字)河之南,宋时几经兴建、废徙,明洪武海禁,历数百载,垣宇坍颓。逮清乾隆年间,复垦之民遍搜古庙遗迹,访得城北扶归桥东首一里许鸠工庀材,巍峨鼎新,名曰:老茹侯庙。道光七年()重建;同治八年(),里人在东皋岭山麓重修别庵;年因城市扩建移至现址。
光绪《定海厅志》引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说,惠应坊在城隍庙巷。今为茹侯庙坊,圮柱犹存,在城北隅,俗呼石柱弄。厅志记茹家庙说,一在凤凰山东,一在笆门后。
老茹侯庙是定海历史悠久、建筑规模颇大的古寺庙之一。现在的庙宇四厢面积约平方米,内有戏台、正殿和左右厢房。九月初一是庙神的生日,每年都在戏台上演戏,既是祭典庙神,又给村民娱乐。庙壁上确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不然会马失前蹄、轿内人不得安宁”的文字。又据舟山博物馆《重建老茹侯庙碑记》,庙神茹侯为张良(汉朝建立,张良被封为留侯)之说实乃误传。该碑记云:“凡江海福神皆邀覃恩封祭,茹侯者,耆旧相传本邑县人。古茹侯村,其所居也。英烈忠毅,生有殊绩。唐开元广德年间尝宦于翁州候。”
唐开元二十六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奏请朝廷允准,以古甬东境置翁山县,为舟山设县治之始。《唐会要卷七十一·州县改置下》之“明州”条记载:“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析越州鄮县置,以秦昌舜为刺史。仍置奉化、慈溪、翁山等县。……翁山以王叔通为县令。广德元年三月四日,因袁晃贼废。”广德元年为公元年。其实,袁晃的北路义军在年10月占明州后,迅即渡海夺取翁山,在此建水军。也就是说,舟山在唐代最早也是唯一的县治只有短短的24年。茹侯既在翁洲(翁山为海岛,故又称翁洲)作官,也就在这24年间。那么,茹侯到底是谁?
宋宝庆二年进士赵与时《宾退录·城隍》:庆元之昌国祀邑人茹侯,不得其名。
清光绪《定海厅志》说:“宋以来,必指人名以附会之”“混人鬼於地神,穿凿甚为,茹侯盖亦难信”。在民国《定海县志》中,很多维庙之神无考。凡维庙之神,必以人名附会,其人或是历史上真实人物,或是传说人物。或可考,或难以考实(不等于不存在这一人物)。
但是宋、元、明三代俱称舟山有茹侯村,茹侯若还是穿凿附会之人,实难令人信服。凌金祚先生提到,茹侯者,茹为姓,侯作名。茹姓,古出北方、名称“柔然”(也称“蠕蠕”“茹茹”)的游牧部落,北魏时建柔然国,其国人多以茹为姓。西魏时,柔然国亡,并入突厥。茹氏进入浙境其时当在南北朝后期至隋文帝统一南北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而泛海入瀛也不会早于唐。因此,将“茹侯官翁”时间定位于唐开元之后也非大谬。也就是说,茹侯可能是个姓茹名侯的人。
笔者倒有一疑:王叔通会不会就是在翁山为官、死后曾被老百姓祭奉为定海城隍的茹侯呢?理由有二:(一)翁山立县24年间,除了首任王叔通以外,志书上并无记载其他县令(若否,志书上不会不留下一些痕迹)。而且即便就是王叔通,关于他的资料简单得只有“县令王叔通在镇鳌山麓筑城池,周长五里”一句。因此,开元广德年间尝宦于翁洲的唯王叔通一人;(二)唐设翁山县,县址就在今盐仓街道叉河社区,而茹侯庙的初址也在叉河之南,因此,作为舟山最早父母官的翁山县令自然成为百姓祭拜的佑护神。
按唐朝基层官员任期制度,六品以下(翁山县令属七品)一般都三、四年为一大考,考后再决定是否调任。而往往实行基层官员任期制的朝代,大都繁荣昌盛。据唐史记载,玄宗认为,县令是亲民之官,县令不好,则一方百姓皆受其害,因此经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