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瓷器之国。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的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烧出了原始瓷器。这种原始青瓷,其实是一种介于硬陶器和成熟高温瓷胎器之间的炻(shí)器,即硬缸胎产品。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土墩墓有大量发现。它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瓷器起源的一个重点。而其另一特点却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原始瓷器上大量的刻画符号的资料。这些符号或许是文字起源的重要线索。

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距今年的殷墟甲骨文。目前发现的可能和文字起源有关的早期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遗址涂绘和器物(陶器、骨器和石器等)上刻划或描绘的符号。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产生,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划在龟甲上的符号。浙江省平湖市庄桥坟遗址余件器物上发现的刻划符号显示,大约在距今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文字了。安徽地区发现的刻划符号,主要有含山县大城墩遗址和蚌埠双墩遗址陶文符号的相关讨论。潜山薛家岗遗址中的一个陶纺轮上也发现十字陶纹。此外还有凌家滩一件玉片上的符号等。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石钺上发现的刻划符号

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器符号

原始瓷器有刻划符号的,主要以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南方地区居多,北方极少发现。除馆藏和未发表资料外,安徽地区遗址和墓葬中发现有刻符原始瓷器的共有7个地点。六安春秋墓出土的原始青瓷碗,外底心刻划“井”字文符号,位于六安县毛坦厂镇,从墓葬时代和地望上看,应属群舒或六国时期。舒城县河口镇春秋墓出土原始青瓷盂底部有轮制旋涡痕迹,并刻划陶文“一”,其造型纹饰与江苏溧水宽广墩墓同类器相同,底部刻符与安徽屯溪西周晚期墓中原始青瓷器一致。南陵县千峰山土墩墓16号墩M2出土的一件豆,圈足底部刻划“×”形符号,该墓时代被定为约西周中期或偏早。广德县经济开发区土墩墓6号墩M1出土的A型豆4件,底部均有刻划记号,该墓年代被定约春秋早期,且发掘者认为在地缘上与太湖——杭州湾地区接近。宁国市官山西周遗址出土的C型碗外底饰有刻划纹,该遗址时代约在西周中期偏晚到西周晚期。铜陵县钟鸣镇长龙村师姑墩遗址晚期遗存出土的碗底外侧刻划有“山”字形符号、盂的器底有“工”字形符号。此外,刻划符号数量较集中的就是屯溪土墩墓的原始瓷器了。

底部有刻画符号的原始瓷器(广德县博物馆藏)

出土原始瓷器的土墩墓(宁国市)

屯溪土墩墓器物的外底刻划有符号的,包括采集品6件在内,共有42件。其中有37件是刻划在原始青瓷器的底部,有5件是刻划在几何印纹硬陶器的底部。主要有横竖纹,即作一道或数道横线(或竖线),或作一横(竖)线再做数道竖(横)线。交叉纹,即作二道、三道或多道直线交叉形。还有放射线、齿刷纹、箭和箭头纹、人字纹、木字纹和其他不规则纹。李国梁主编《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将屯溪8墓的年代定为约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而笔者早期学位论文认为8墓时代约为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

关于屯溪土墩墓原始瓷器的刻划符号,发掘报告中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其性质没有做出评论。王业友认为屯溪发现的刻划符号,大多数都具有文字性质,它们大部分属于计算文字。

安徽出土发现的这些刻划符号基本上都是在碗、盂、豆、钵、碟和尊等盛器,这些器物的主要功能是食器,都是在器物外底部位。一般是一件器物一个刻划,在胎体未干时,用细小竹木片等刻划而成。刻划手法与原始瓷器其他部位的纹饰有明显的区别,故排除其为纹饰的可能性。时代集中于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时期。地域也是土墩墓主要集中地皖南地区。

1刻划符号是否属于文字

刻划符号是否属于文字的问题讨论,主要集中在陶器符号上。完全否定派认为陶符根本不是文字。古文字学家高明认为“它同汉字并不属于同类事物,有本质的差别。”汪宁生先生也明确提出否定。

不完全否定派认为,刻划符号不是文字,但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李先登认为原始社会的刻划符号性质虽与文字根本不同,却是文字起源的源泉之一。杨振彬认为目前已知的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绝大多数还不能称为文字,只有极少数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晚期阶段的成组刻划符号可能为文字的萌芽。

肯定派认为就是文字或文字的前身。如郭沫若认为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刻划记号,可以肯定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王志俊认为“关于仰韶文化的刻符,我们认为它已属简单的文字”。还有肯定派认为这些陶符是数字符号。

2文字产生的时代

郭沫若先生认为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于省吾也认为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在仰韶文化时期。汪宁生认为江西清江和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出现的陶器上的文字,才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李登先和王晖认为新石器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文字起源和正式形成的时代。裘锡圭认为原始汉字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器上符号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

3有比较才能有疑问

(1)来源

原始瓷器其实是大陶器的一类,是较陶器更为精致和高档的器物,两者刻符有区别也有联系。陶器刻划符号刻划部位一般在腹部、口部和底部,而原始瓷器上的刻符基本上都是在底部。二者的刻符在形状特征、刻划方法等都基本一致,刻符的形状基本都是以线条表现方式为主。刻符的陶器和原始瓷器基本都是以汲水器、容器、食器等为主的日用器。刻划符号从陶器到原始瓷器是否一脉相承?

发现陶文和原始瓷器刻符的各个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几无例外,多紧邻江河湖泊,均分布于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可以想见当时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水路交通应该相当方便,适宜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原始瓷器刻符在南方普遍发现,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州等地,而北方较少。这与原始瓷发源是否有直接的联系?

王业友认为屯溪原始瓷器上的刻符和商代吴城文字和符号可能有渊源关系,属于同一个文字体系,是由古越族创造并使用的。从其分布区域主要在江苏、浙江和江西等地,一器一符,基本刻划于器无底部,和土墩墓以及石室土墩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等因素,是否可以初步判断此类刻符与古越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亦或是远离中原的古代吴越文化语系的肇始?

(2)去向

这些安徽出土原始瓷器上的刻划符号,呈现出人类文明史的早期符号特征,似乎与中华文明进程及其所处时代文字发育应达到的学理水准存在相悖之处。

但文字的出现和成熟是个复杂历史进程,受制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人文等环境因素,绝非一条简单的直线轨迹,而更可能是一种波浪性的迂回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字发展的不均衡,历史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繁盛和衰败的特殊现象。

上古史学曾存疑论,即一些学者认为周朝代商而兴,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却掩埋着文化的衰退。如此说成立,则殷墟曾昭示的发达文明迹象,交周后有倒退情况,也不意外。同时,也不排除古安徽地区所处文化圈的文字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文化中心地区的情况。

这些原始瓷器刻符,或许正是折射这种模糊的历史痕迹?或是原始制瓷业的工艺史范畴,仍然沿用了商代甚至更早期制陶业的一些习惯,仍然采用原始的标识或文字表达习惯,因而游离于甲骨、金文、竹书、墨书等文字主流体系之外?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够制造如此高质量原始青瓷的社会条件肯定是相当优越的,基本可以排除小地域方言的非主流文化因素,但却不能排除工匠们仍旧在习惯沿用某种古老文字或类文字符号,譬如尚未完全消失的古吴越族方言。

不管结论如何,安徽地区原始瓷器上的刻划符号资料特别珍贵,所含信息有待学界继续争鸣、甄别。由于大部分资料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尚需要和更多关联文化现象、周边的原始瓷器刻符进行历时共时的严谨排序和比较研究。作为文明要素的古文字、古瓷器研究在安徽地区尚待深入。本文集中地加以介绍,目的是引起同仁对该地区原始瓷器刻符的重视,以就教于方家。

参考书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

记者江南.浙江发现原始文字和符号[N].人民日报.-7-10(12).

张敬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研究,第四期,.

徐大立.探寻中国文字起源的重大发现--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N].中国文物报.-12-16.

黄德宽.蚌埠双墩遗址几何类刻划符号试释[J].东南文化,(3).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4).

安徽省博物馆、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发现一座春秋时期墓葬[J].考古,(7),-.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舒城县文物管理所.安徽舒城县河口春秋墓[J].文物,(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南陵千峰山土墩墓[J].考古,(3).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赵联土墩墓发掘简报[J].文物研究,第16辑~.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宁国市官山西周遗址的发掘[J].考古,(11)14-23.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6)3-23.

李国梁主编.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R].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宋黎藜.安徽地区周代原始瓷器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高明编著.古文字汇编[M].中华书局,(3).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考古学报,(1)1-44.

李先登.三论汉字的起源与形成[J].古文字研究,第17辑.

杨振彬.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J].东南文化,(3)15-21.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J].考古学报,(1).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文物,(2).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J].考古与文物,(3). 

郭羽、申夏.关于鹰潭角山商代窑址计数陶文的几个问题[J].南方文物,(3).

李先登.三论汉字的起源与形成[J].古文字研究,第17辑.

王晖.新石器晚期组词成句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J].古文字研究,第17辑.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业友.安徽屯溪发现的先秦刻划文字或符号刍议[J].东南文化,(2).

作者简介:

宋黎藜,女,考古学硕士,安徽某文物局工作人员。

精彩回顾

浅谈中古时期狮子艺术造型及陶瓷装饰应用

浅谈明末清初之“过渡期”青花瓷

酒神的萌宠——牺尊小议

彼此存在,不只是为了对抗。

吉州窑标准器考略

何谓国学?(上)

《马克斯·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导读

禅心与禅物

千年窑火的辉煌青瓷——龙泉窑概述

WhatIsSexy?(一个震撼人性的性学剖析课题)

极简主义与盲人摸象

辽代陶瓷及宋辽制瓷的相互影响

漫话文天祥、周必大与吉州窑

伦敦印象散记

收藏释义与艺术市场标杆拍品巡珍

秦汉彩陶上的神奇“中国紫”

高丽青瓷概述

汉代断臂裸女俑的身世之谜

最后的名士——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

出陈推新的彩瓷变革——近代浅绛彩瓷综述

风月、琼浆与文艺——宋代都市文化和夜生活扫描

唐代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概述

浅谈古典家具的软装饰应用

介休窑赭彩瓷掠影

紫砂收藏市场20年的既往与现状

文房撷英——笔掭漫谈

烟云供养的人文精神——中国古典文人赏石综述

古籍文献中的吉州窑

唐代定窑印花小议

北朝的明珠——相州窑

“奇技鬼工”——核雕史话

帝国窑火的斑斓余晖——慈禧御用瓷器

"早期蒙娜丽莎"——惊喜,还是谎言?

收藏之初

良渚文化陶器概述

从印度河而来的蚀花肉红石髓珠

传道者王方宇与其弟子安思远的收藏情缘

小议夏商西周人体金饰品

唐诗与器用

三晋遗珍——初识霍窑精细白瓷

伦敦苏富比春拍(5月11日)精选器物细节预览

着相与狷狂——茶法之争

《猛虎文化》(创刊号)

《猛虎文化》众号子版块

文物考古玩藏天地

市场评论工匠精神

中国美术西方美术

百家人物人文生活

学术思潮学艺初阶

tigerarts∣猛虎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