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松第期近期,应旅居上海的汪欣先生邀请,为其在家乡建成的“六吉亭”撰写碑文。为此,我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写成《六吉亭碑记》一文(附本文后)。《碑记》完成后,余味未尽,便写下本文。建成后的六吉亭一、撰写《碑记》及考证汪氏制纸的缘起汪欣,本名汪尚棣,年生于泾县古坝。年,汪六吉官坑宣纸棚易主,其曾祖父汪正赏(时年46岁)、祖父汪墨林(时年19岁)接手汪六吉纸棚,以“汪同和纸庄”商号名进行生产经营,产品以“汪六吉墨记”商标营销,并在上海设立纸栈,联系往来业务。其父汪西仲生于年,继承家业后,开始以“汪六吉西记”为商标生产经营宣纸,后以其生肖属鸡,另辟商标“鸡球”“帆船”,并在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获奖。年,古坝官坑宣纸棚停业,汪欣随父迁居上海,6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上海市南汇县中学任教师,后在南汇县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休。其妻为泾县清末民初大儒胡朴安孙女,因其两个家族均出于泾县,多年来,汪欣与泾县亲属一直保持联系。也因其家族原因,泾县在改革开放后编纂《泾县志》时,汪欣为宣纸业界在民国期间上海经营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笔者与汪欣共同署名的书多年前,我应中国艺术研究院安排,写一本宣纸制作技艺的书,该院汪欣女士按非遗丛书体例进行统稿,便共同署名出版了此书。该书面世后,有人问我是不是上海的汪欣。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旅居在上海的汪欣。年7月,我应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邀请,给一个全国文物鉴定培训班讲授了一天的课。授课间隙,一来自上海的学员给我推荐了一篇署名为“汪欣”的文章,并提供了汪欣的联系方式。这篇文章讲到汪氏与宣纸的历史渊源,我通过文献查证后,其中内容都有可靠的依据。年底,汪欣先生来泾县时联系了我。在交谈中,得知他自筹资金在泾县泾川镇古坝村湖北冲建了一座亭子,以清雍正年间汪大谦创立宣纸发展史上第一个品牌“汪六吉”为名,纪念汪氏先祖在宣纸传承中的贡献。对此,我顿生敬意,便将此写了一则消息与他的那篇谈汪六吉宣纸历史的文章一起刊登在泾县中国宣纸协会创办的《中国宣纸》年第四期中。二、汪氏迁居泾县考考证一个家族历史,无非从当地方志、家谱及其他乡邦记载中查找线索。泾县汪氏在这三种文献中均能查到线索。1、地方志中显示了泾县汪氏及其群居地泾县修志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嘉定初年,嘉定三年()修成第一部《泾县志》,及至清道光五年()的《泾县续志》。长达多年历史中,古代泾县共由官方修志15次。主要有以下年代及志书名称(见下表):上表信息来源于年出版的《泾县志》中的《旧志源流》,而这些信息的整理,是根据清嘉庆十一年《泾县志》。而版《泾县志》提到,泾县属地只有嘉庆十一年、道光五年的《泾县志》和《泾县续志》,明嘉靖三十一年《泾县志》在宁波天一阁有存。笔者在中华书局于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还查到部分图书馆、博物馆存有顺治十三年、乾隆十七年、乾隆十八年的《泾县志》,通过翻阅上述6个不同时期的泾县古代地方志书后,泾县明清时期共有多个甲,而汪氏居住地就有52个。甲,古代居民组织,基本按住户进行划分,仅按“甲”的划分一项计算,明清时期汪氏就占据了泾县村落的7.6%,完全可称得上是一个大姓。涉及到泾县现有的9镇2乡的行政区划中的泾川镇、昌桥乡、汀溪乡、榔桥镇、黄村镇、丁家桥镇、桃花潭镇、云岭镇等。2、汪氏宗谱中可见迁居泾县线索汪氏在泾县定居时间久,加上迁居至泾县的时间、谱系不一,有同姓不同宗等现象。泾县汪氏至少可见两套汪氏宗谱,分别为光绪十九年()修撰的汪氏《西园家谱》和民国十七年()重修的《汪氏思聪公派草谱》。西园家谱在这两个宗谱中,均能查阅到汪氏的起源:“汪氏系出姬周,得姓始颖川,后迁平阳,称平阳郡。自颖川三十一传,而有汉龙骧将军文和公始渡江迁会稽。又五传而晋散常侍演迁睦,又五传而叔举为齐司马统兵镇歙。至勋明有功,封戴国。子僧莹袭爵迁稷州。始产越国公华,华生九子,散处各区,迁派不一。自是以后,汪氏子姓蕃盛,遂蔚为徽国之望族焉。华长子建,传至承简始迁梅林。又八世而六五至端二以迄宁公,始迁泾之潘村。潘村汪氏一族实梅林宝锡堂之嫡派也,溯自始祖宁公,计七十余代耳。”又曰“泾川汪氏,断自宁公为迁泾始祖。而推始祖所出于新安越国长子建”,因此推断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汪姓大族,则由越国公汪华之长子汪建为始祖,迁往泾县潘村(今泾川镇晏公、古坝一带)之先祖为宁公。3、《家谱》及其他乡邦文献可见泾县汪氏制纸线索有关泾县汪氏及制作宣纸历史的线索,在本地乡邦文献中可以查找。赵良[雨/澍]在其著述《肖岩文钞》卷四中有一篇《太学生汪梅溪墓志铭》,开篇特意提到泾县汪氏先祖越国公、衍庆公。赵良[雨/澍](—)乾隆乙卯年()在京应试期间,汪氏后裔汪大谦对其照顾有加,汪大谦亡故后,受其子孙委托作墓志铭。赵良[雨/澍]还写了一首《泾川竹枝词》“风炉水碓是生涯,古北冲中纸可夸。一种宣州新色样,拣将上品进官家”,专门讲述汪氏群居地之一的古坝古北冲制纸,收入《肖岩诗钞》和清嘉庆十一年的《泾县志》。在清代《泾县志》中收录了不少诗文,其中赵廷辉作有《感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叠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已过茶庵十里赊,山雄天窄少人家。溪边小鸟无名字,故作娇音弄水花。”这里所说的感坑也是泾县汪氏早期制纸的区域。除此之外,清代书画家杨钩在其所著《草堂之灵说纸》中谈到汪六吉纸“纸墨为书画之命根。……墨略逊尚可敷衍,纸则非佳不可。……汪六吉纸,书画多能合用……纸在有汪六吉暗字者,其佳者也。”三、汪氏在泾县制作宣纸已有千年历史泾县汪氏制作宣纸,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皇祐年间。据光绪十九年()修撰的汪氏《西园家谱》记载:汪遂公由旌德迁石川松木坊(今泾县汀溪乡苏红村漕溪)以造纸为业。元末明初,汪遂公后代汪衍庆“避乱迁宣阳都中郎坑”。据调查,明朝时有“太和庄”宣纸棚,主人称“汪百万”。泾县曾发现漕溪七里坑道旁仍存有“土地堂重修庙宇捐助名录”的青石碑,上面刻有“太和庄捐银三两”等字样。该碑为道光十一年()所立,泾县已故的文史专家葛兆铣曾撰文论证。前文所述的汪大谦(—),字六吉,号梅溪,泾县古坝人。据汪氏《西园家谱》记载,汪氏第七十三世汪衍庆随父从泾县漕溪迁至古宣阳都中郎坑(现泾川镇古坝),率儿孙从事宣纸业。汪大谦系汪衍庆的遗腹子,因其父辈有兄弟六人,为继父辈之业,取字六吉。汪六吉为造好纸,“择材必精,考工必良。”如青檀,侧重于选用汀溪、宣阳都一带深山区来料;稻草选用沙田稻草。为防止青檀皮沾上泥沙杂质,则采用竹杆穿挂起来曝晒;对稻草将草节打碎,反复蒸煮和泡洗漂白。为便于区别其它宣纸,汪六吉在自制的宣纸上制有“汪六吉”水印,使其“驰声于南吴北蓟,争以重价购之”“凡邑中同业见之皆为惊叹,以为弗如”。成为宣纸发展史上最早创建、最早成名的品牌。嘉庆十一年()北京泾县会馆《捐修义园文》载义捐纸号中,有六吉号、永聚号、义合号、楚才夏记、元记、玉记号、林一号、开阳号、道生号等12家,涉及到泾县汪氏纸号有九合号、永聚号、六吉号、旭大号、大生号、情田号,经手人员有汪怡园、汪靖臣、汪瑞五、汪瑞侯、汪献臣等。说明当时的泾县汪氏在宣纸行业中的地位,再联系到赵良[雨/澍]赴京应试时,得到汪大谦的资助是不奇怪的。据葛兆锐先生所著《泾县宣纸简述》提及“汪六吉及其后代,曾在中郎坑、李吉坑和官坑等处开设纸棚。后来家道衰落,中郎坑、李吉坑等处宣纸棚已成废墟。而官坑纸棚于清代晚期易主族人汪墨林、汪西仲”。汪欣先生撰文认为:“汪西仲为汪墨林之次子,生于年。年汪六吉宣纸官坑纸棚易主时,汪西仲不可能参与此事。而汪墨林本人生于年,时年19岁,也不可能承担此事。而汪墨林的父亲汪正赏,生于年,成年后一直在上海、杭州、广东等地经商,时年46岁,完全可以主持纸棚过户事宜。”汪欣在文中还谈到,汪墨林属鸡,在接手汪六吉官坑纸棚后,仍以“汪同和纸庄”商号进行生产经营。年,汪正赏去世后,“汪同和纸庄”由汪墨林个人经营,商标上印有“老汪六吉墨记”。汪西仲成年后,使用“汪六吉”商标并冠以“西记”,以示与其父的区别。其时,营销重点是上海和北京荣宝斋,经营地点分别为上海市法租界法大马路(现为金陵东路)和吉祥街(现为江西南路)吉如里五号。年《安徽省概况统计》:“安徽省各县工厂一览表(民国二十二年)中,记述泾县有汪六吉老厂和汪六吉新厂,老厂即汪同和墨记,新厂即汪同和西记,老厂有工人85人,新厂有工人68人……宣纸品种有玉版、罗纹、六吉纸、六吉单。”《泾县志》载《清代和民国时期泾县私营宣纸厂家一览表》中显示汪六吉墨记(厂主汪墨林),建厂时间为清光绪十八年(),厂址为古坝官坑,注册商标:鸡球,停产时间为年。据汪欣口述,因汪墨林属鸡,曾有让宣纸誉满全球的理想,便命名为“鸡球”。同期,还创下另一品牌“帆船”。在相同的表格中,还有汪兆兰在中郎坑经营“汪惠通”纸棚,因这一支无从查考,不再赘述。综上所述,从北宋皇祐年间至年的近千年历史中,泾县汪氏制作宣纸不仅没有中断,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少佐证,而且还创下了宣纸品牌“汪六吉”“鸡球”“帆船”等。(作者系中国红星集团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制作:童达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70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