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广德与光山的前世今缘》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光山人迁入皖南广德的移民历史、现状及影响加以详细阐述。然而,却发现关于湖北人迁入广德的这段移民史文章所见不多。
近日,卢村清方村一热心人士提供了其先祖下江南去世后墓碑上的碑文,该碑文记载其先祖迁移情况、“填江南”的艰辛历程。在目前广德地区,能有如此完整地记载“移民史”的碑文,实属罕见,对研究本地移民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全文见下面图片。
碑文的大概意思是:
“壬申(年)冬回来探亲,到母亲墓地追思祭拜。回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品德言行,母亲为一家人的生存,一人所承受的诸多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述。儿子我贫寒低微从很远的地方赶回来为您撰写墓志,仅以此来表达我对您未能尽到的孝心。以前听母亲说:先皇嘉庆年间(-年),先辈们有五房人居住生活在象河。那时的母亲辛勤劳作,为人处事考虑得妥善周全,没有出过一点差错。自甲戍(年)及丁醜(年)乙卯(年),家荣、家华、家贵三弟兄相继出生。那时候父亲常带着我们和母亲一起与几位叔子围站在堂屋里谈话忆事,我们围绕在他们身边尽情地嬉戏玩耍,欢声笑语不断。到了道光癸未岁(年),父亲(胡**)英年早逝,母亲时常忆起父亲为人正直、志向高洁的品行,因此,母亲用坚定得象金刚石一样的心为父亲遵守节操,那高尚的风范传遍整个钟祥大地(清朝时期的象河属钟祥县的插花地)。母亲心地善良、仁爱待人,与左邻右舍友好相处,所以,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安定。光岁戊戌(年)母亲和几个叔叔在一起商议,决定移居到荆门州东王家大堰(现来龙三组)振兴家业,衣食可无忧无虑。哪里想到母亲却在辛酉(年)逝世,之后的癸卯(年)我们兄弟又三分家业,成了各自的小家。当时又遇到咸丰辛亥(年)以后粤人(两广)发生战乱,再加上因庄稼欠收,发生饥荒,遇此天灾人祸,家里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母亲本想振兴家业的想法都落空了。到了壬戍(年)同治皇帝统治以后,定下国家昌盛天下太平的方略,平息战乱,赈荒救灾,(江南一带瘟疫夺走很多人生命,土地无人耕作,清政府需移民)都一一传来好消息。戍辰岁(年)我率四子及家人(共十人)离开家乡辞别兄弟,带着母亲的灵牌启程,让母亲一路陪伴着、保佑着我们来到江南省(现安徽省)广德州(广德县)小东乡(现卢村乡清方村阴山边)安居落业。如今,我从很远的地方回到荆门故乡(王家大堰)了,尤其是知道家华早逝没留下后人;家贵虽然活着但弟妹孙氏也早逝没留下后人。看到这种衰退不景气的没落家景,母亲墓坟如今已成为一座孤坟,我哀痛得有流不完的泪水啊,禁不住感慨万千,从今以后,儿子我必须(不受任何阻碍的)不怕忧愁劳苦,时刻遵守执行母亲的教诲,勤于耕作,振兴家业,完成母亲的遗愿。等到那时,我再返还故乡光耀祖先,让父与母在九泉之下骄傲自豪地笑着。怀着对母亲十分尊重的心情,我废寝忘食地精挑细选了几块碑石为我的亲生母亲写上墓志立下墓碑。象河海玉公第十五世后裔胡**、第十七世后裔胡**”
据了解,碑文来源的卢村乡清方村。该村的红庙、阴山边、阳山边、梨园等四个自然村居民大多数是来自湖北荆门,以胡姓为主,后裔数百人之多。这份碑文正是记录胡氏先祖迁入广德的情况,笔者就此予以解读。
一、湖北人“填江南”的历史背景、迁移情况大致情况
清咸丰十年(年)二月至同治三年(年)七月,在以广德为中心的地带与太平军激烈争战近五年之久。期间广德这一带又发生了病疫。《广德州志》载:“同治元年(年)大疫,先是州民在贼中困苦流离,死亡过半。”“州民户口旧有三十余万,贼去时遗黎六千有奇。”
咸丰九年(年)广德人口为人,同治四年(年)广德土民仅存人。六年之中,广德就有30余万人死亡或流落他乡,可谓十室九空。之后,广德境内形势渐趋稳定,清廷便从鄂、豫两省等地招募大量移民前来垦荒。这次规模空前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这批移民多来自河南的光山、罗山、商城、固始;湖北的荆门(原县)、钟祥、孝感、宜城、南漳、应山(今广水市)以及本省江北等地。
当时人口籍贯“湖北居其四,河南居其三、浙江居其一,江北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河南来的移民多住在西北乡平畈区和丘陵地带,因而生产恢复和发展较快,人口繁衍亦快。至民国30年()前后,人口籍贯构成遂又变为“河南居其六,湖北居其二,江北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
到光绪五年(),广德人口骤增至人,其中土民人,客民人。当时人口籍贯“湖北居其四,河南居其三、浙江居其一,江北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以此估算,迁入广德的湖北人约4.4万。
至民国30年()前后,人口籍贯构成遂又变为“河南居其六,湖北居其二,江北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我们以民国32年()广德县人口人为参考,期间迁入广德的湖北人一代移民约3万。(光绪《广德州志稿·人口》)
▲图片来源:葛庆华《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
二、湖北人后裔目前,在广德分布情况及后裔人数
湖北人后裔主要分布在广德南部地区,卢村、同溪、桃山、四合、杨滩、独树、柏垫、梨山等地。如,卢村乡清方村的红庙、阴山边、阳山边、梨园四个自然村,移民后裔大多数祖籍湖北荆门,以胡姓为主,后裔数百人之多;四合乡移民后裔以湖北随州为主,年湖北省随州随县殷家店镇草街五姓(易姓5人,李姓5人、龚姓3人、万姓4人、陈姓3人)共20人,响应清朝廷移民令,先是由随县北南下,辗转来到武汉,由武汉乘船顺江而下,到芜湖后,舍船登陆,往南到广德南乡四合,于是就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这个故事;四合焦村红庙杨树冲乡祖籍随县喻氏,是清同治十一年()下江南,如今后裔多达多人。(余发仁《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组记忆》)
而广德北部地区湖北移民分布得相对少一些。如,花鼓、绿林等移民后裔大多数祖籍湖北宜城,独山也分布一定数量的湖北人移民后裔,其中张姓不少。杨杆陶村(今桥头边村)吕氏先祖于同治年间(前后)湖北谷城县(今属襄阳市)迁入,如今后裔多达多人(吕修伦《湖北吕氏祖辈下江南记》)
“湖北填江南”历时近半个世纪,给广德地区迁入外来人口数万人,给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截止年初,广德全市在籍人口约53万,笔者初步估计,湖北人在广德后裔约15万左右。
三、移民文化在广德的融合
移民的迁徙过程也是文化的流动过程。一百多年来,以光山、罗山为主的河南人、以荆门、钟祥为主的湖北人,与广德本地人以及其他客民不断扩大交往,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把各自迁出地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当地其他地移民文化艺术不断交融,形成广德多元化移民文化。例如,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的四合火狮灯,就是移民吴伯相老人对来自湖北和河南的移民玩狮舞和玩马灯的再创造;湖北东南地区的民间花鼓和河南光山、罗山一带的灯曲(旱船、车上轿等)随移民进入皖南,同当地的民间歌舞彩灯、绣手巾等合在一起演唱,逐渐融为一体,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皖南花鼓戏”。四合火狮灯、皖南花鼓戏等是河南、湖北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产物。
广德大部分移民原居地荆门、钟祥、孝感位于湖北东北部,与光山、罗山的信阳地区毗邻,使得这些移民原居虽然是两个省,但在一定的共同地区域,因此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相近,全部不大,从而当他们迁入广德后,很快能融入一体,以致在广德的湖北人、河南人后裔第六、第七代有的就不知道自己祖籍是哪里。独特的现代“广德话”就是移民文化融合最有代表性的、生动的表现形式。
追根溯源,不忘根本。移民后裔与祖籍地宗亲血脉相连,有着割不断的根亲文化,近年来,民间寻根问祖活动和移民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广德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突飞猛进,深入挖掘、展示移民文化,对促进地方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有着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广德是一个移民大县,移民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仅对湖北人“填江南”到广德的情况,作粗略介绍,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斧正。同时,撰写此文时,得到许多人士的热心帮助,向提供资料的人士及受访者致谢。(作者:徐厚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