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隶属安徽宣城市。境内山多地少,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
泾县以水得名,因境内青弋江古称“泾水”,故名“泾县”,亦有“泾川”、“泾溪”之别称。泾县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美景如画,小桥、流水、人家点缀其中,素来享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的美誉。
泾县,古为扬州城,秦属邮郡。汉初置径县,此后历代代辖区及隶属多有变更。新中国成立后,泾县属宣城地区。泾县古民居是历史的积累。根据数十种的宗谱记载,由北方迁来的姓氏始于汉、唐,历代迁入者以宗族聚居形成自然村落。起初,他们以“耕读为本”,在保存至今的古宅中,仍有“耕读人家”、“勤耕安读”之类的门额。
发达起来的族群营建了祠堂、敞厅、书屋及庙宇,以便进行各种活动。在当时,不少为官的人回来修建民宅,而富商和当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平民,也都仿照官职品第建成规模不等的堂屋,从而形成泾县古宅大体相似的建筑风格。在众多的建筑中,主要有祠堂、敞厅、府第、堂屋、园轩、楼阁、书屋和庙宇等多种类型。
泾县古民居建筑群星罗棋布,不仅分布面广,且数量众多。这些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的建筑在皖南徽派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现存的古民居,以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为数最多。它们吸收了外来的多种文化,主要受徽派建筑影响,次之受北方殿宇和苏、浙园林的影响,经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屋宇高大宽敞,占地面积很大。
许多古宅是几座大屋前后相连或左右并列,前有庭院后有花园,正屋两侧还有边屋或抱屋。古宅的进深及开间很大,三至五楹的大厅能容纳数十人乃至数百人。
门墙和前厅壁上用水磨花砖饰面,黑白相间的自然纹理拼成山水鸟兽等图案。在白石门坊上首,嵌砌矩形石额,内刻“大夫第"等斗方大字,下部还有对称的青石墙裙。先哲有曰:“建筑是首哲理诗”,千百年来,泾县古民居以其独有的特色,成就了民间建筑史上辉煌的诗篇。
泾县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大诗人李白游历泾县后,盛赞“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不仅是李白,泾县还留有杜牧、王安石、文天祥等名人雅士的足迹。另外,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如国学大师胡朴安,大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等,都来自泾县。
01桃花潭——李白在此别汪伦
桃花潭镇位于青弋江源头,泾县西南部,距县城约43公里。桃花潭镇形成于明朝初年,过去叫南阳镇,后更名为“陈村”,后来又将这里和桃花西岸的万村合称为桃花潭镇。
桃花潭镇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古镇的村落沿河而建,巷陌均为石板铺砌,路随水转,曲折迂回,绵延数里。
这里保存着规模庞大而密集的古建筑群,如唐代建筑“义门”、元代建筑‘鞑子楼”、明代建筑“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清代建筑“文昌阁”等,均别有特色。
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年)诗仙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畅游桃花潭,豪饮于“万家酒店”。适逢春风桃花开,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和,流连忘返。
临别时,李白留下千古绝唱《赠汪伦》一诗,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仍广为传颂。
02查济——明清古建筑规模之最
查济位于安徽泾县城西60公里处,紧靠太平湖,和黄山接壤,毗邻九华山。
查济,美丽而古老,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3条小河穿村而过,素有“板栗村”、“桂花乡”之称。
查济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明代时,村人所描绘的查济村情景。当时,村庄就有了相当完整的规划,每户人家几乎都有前庭后院,临水而居,生活相当惬意。
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姓查。据族谱记载,查姓的老祖先原来姓姬。在唐代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唐初时,当时兼任宣州、池州两州刺史的查文熙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查济是其必经之路。
他发现此处山川秀美,土地肥沃,非常喜爱,晚年卸任以后就在这里居了。此后,查姓人家也纷纷来此安家落户长也生息,经年累月,逐即一个荒僻小村变成了闻名的大村落。
查济古建成群,且保存得较为完整。村中尚存元代建筑,另有明代建筑50多处,清代建筑多处。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为世间罕见,令人赞不绝口。并且,这些古建筑大多都还有人居住。
查济的古民居青砖黑瓦,在布局上,‘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济河蜿蜒曲折地穿村而过。于是,桥多就成为必然。河上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的民居相连,加之潺潺的流水,构成极具徽州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查济,古宅的门框均采用花岗石,其进深和开间都很大,三至五楹的大厅可容纳数十人乃至数百人举行庆典活动。屋内有“”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上开孔花漏窗,通风、采光皆良好。古宅的门坊、石额、墙裙、柱础、梁柱间的斜撑、斗拱、额坊以及屏风、公房门上的栏板、窗棂和门楣上,均有精美的雕饰。
在查济,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三雕即为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那一处处姿态各异的雕饰,或优雅,或雄浑,或繁复,散发出古朴的气息,以其独有的魅力,一下子就攫住了游客的眼球。
03屯溪——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屯溪位于黄山市中心,简称“昱”,俗称昱城,是黄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以及资讯中心。
在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而“屯溪”一名,相传起源于三国。当时,为了讨伐黄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山越”,威武中郎将贺齐曾屯兵于溪上,屯溪因此而得名。而关于屯溪的名称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源于水名,“屯”字据《广雅》解释为“聚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
屯溪历史悠久,商业发达,风景优美,充满了悠悠的古韵。位于屯溪区中心地段的屯溪老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享有“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之美誉。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时,外出的徽商模拟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建造商铺,因此,老街又被称作“宋城”。元末明初时,一位名叫程雄宗的微商在老街兴建了47所店铺。清末,茶商崛起,茶号林立,街道地不断延伸,逐渐形成老街的规模。民国初年,屯溪老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
屯溪老街全长多米,宽4.8-7米,是一条极具明清处筑风格的步行街,以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而闻名。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难测,为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古色古香的建筑所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宛若一条体型巨大的鱼卧于新安江江畔。
街道两旁的建筑体量不大,白粉墙、小青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墙,还有砖木结构的铺面,精巧玲珑的楼阁、镂刻精美的花纹图案等,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街面建筑通常为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住的格局,呈现出江南城镇的古老风姿。
老街店屋多为单开门,一般是两层,少数达到三层,且都为砖木结构。店面的门楣上布满徽派木雕,楼上临街的木栏和裙板安置着各种花窗。店内有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顶的雨雪水皆落于天井之中,寓含“四水归堂”的敛财之意。如今,这条老街又被称作“天然的摄影棚”,许多电影拍摄都来此取景。
04三河——曾经的皖中商业走廊
三河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个地市交界处,也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
千年古镇三河号称“皖中首镇”,地处巢湖之滨,乃典型的水乡古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日:“三河镇在安徽合肥县南八十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三水贯其间,故日三河”。据传,这里原为巢湖中的高洲,春秋时称鹊岸,晋以前称鹊尾,晋后称鹊诸镇,南北朝后期称三汉河,明清称三河镇。
历史上,三河乃商贾云集之地,享有“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其繁荣兴旺可见一斑。又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大将伍子胥曾在三河击败过楚军,即著名的“鹊岸之战”。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战击败清军,取得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留下古城墙、古炮台等众多的历史遗迹。
三河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
水是三河的灵魂,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穿其间,甚是柔情。由于三河镇水系发达,自然就少不了桥,一座座古桥形态各异,桥连着水,水系着桥,别有韵味。
这里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再加之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江淮地区所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村、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民居、古茶楼和古战场。
古街从古码头起,沿着小南河,向南绵亘约两公里,路面全部采用青色的大块条石所铺砌,首尾相连,线条方正明晰。街宽约3米,两侧店房鳞次栉比,多数为明清时期建筑。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透溢着浓郁的古风神韵。
如此种种,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亦给过往的游客增添了访古探幽的雅兴与情趣。
三河镇文化底蕴浓郁,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也是古镇游的一大景点鉴赏。作为安徽省地方剧种——庐剧的发源地,三河镇素来享有“庐剧之乡”的美誉。庐剧第一剧目《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镇二龙街上发生的故事。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这里会有庐剧的专场演出,不妨前来感受下庐剧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