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张冬云:建议将宣城纳入省际区域中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机遇期。”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张冬云表示,宣城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与长三角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上,张冬云建议,国家在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将宣城市纳入省际交汇区域中心。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张冬云还建议在宣城市设置一所省属本科院校。
加快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过去说的是‘宣城要融入长三角’,而现在宣城人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长三角’。”张冬云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宣城清晰地认识到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社会事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不足也成为宣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强大动力。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宣城与上海、杭州、南京将实现“一个半小时生活圈”;年,宣城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G60科创走廊;年宣城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中,有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得益于深度融合,年宣城GDP在安徽省内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中均前移1位,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均位居省内前列。
张冬云说,正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托苏皖合作示范区,在江苏省溧阳市和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县和广德县、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上海白茅岭农场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打造跨区合作、绿色发展样板区。
为此,张冬云建议尽快启动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利用上海市在安徽最大的飞地——白茅岭农场,在宣城市规划建设基地核心区和起步区。他认为,在宣城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核心区,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张冬云表示,随着商合杭高铁与沪苏湖高铁建成联网后,宣城中心城区可进入沪宁杭90分钟通勤范围,宣城内引外联、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在宣城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核心区,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有力的要素支撑。“以土地为纽带,上海市白茅岭皖南农产、江苏溧阳监狱与郎溪县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且两省市在郎溪‘飞地’的部分区域与郎溪县城和郎溪经济开发区紧邻,并已规划为开发园区或城市发展区。”张冬云说。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上海2个农场(白茅岭、军天湖农场)、1个基地(上海航天局的“”基地)、1个汽车试验场(国内最大的上汽通用汽车广德试验场)位于宣城市境内,宣城具有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现实基础。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宣城市空气质量常年处于全省前3位,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全省领先,去年入选全国12个美丽山水城市。张冬云介绍说,宣城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旧村改造为主,保留并突出村庄特色。年,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传统村落36个。同时,宣城市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年均超1亿元,人均50元以上,农村地区80%以上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宁国市成为首批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县(市、区)。
张冬云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让农村越来越能留得住人,也让农业越来越吸引人。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乡村产业、农业科技、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三农”方面投入力度,资金投入要向中西部地区、向困难地区倾斜,以减轻当地财政压力。地方债务限额在民生领域应考虑有所放宽,更好支持“三农”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安徽商报融媒体特派记者武鹏姜志远文/摄
来源//安徽商报
宣城头条好文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