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广德由于历史原因在清代中末期,逐步成为一个移民大县,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为以河南、湖北等地为主移民后裔,从而造就了广德本土民间艺术的断层。目前在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比较有代表的柏垫西坞马灯、东亭狮子舞、横冲旱船、洪桥唢呐等民间艺术,绝大多数均大上了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烙印。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大洪堡狮舞,恐怕是广德为数不多的纯本土民间艺术之一。
清咸丰十年(年)二月至同治四年(年)因战乱和瘟疫使广德人口从原有30余万锐减不到一万人,土民仅存人,另有客民(移民)人,可谓十室九空。其后河南、湖北等地移民陆续迁来。当时仅存广德本土人主要集中的甘溪沟、大洪堡、月湾、芦塘等零星偏远山沟,广德传统文化基本泯灭。
大洪堡地处卢村南部偏远的山区,是广德本土人比较集中居住地,许多人与甘溪沟人一样讲吴语,一些老宅子保持了吴文化风格,但可惜至今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祖祖辈辈一直传承着狮舞。
大洪堡狮舞又叫玩狮子,口口相传始于何年何月无从考证,但根据现有资料,其流传至今至少五百年。本土狮子比外来嫁接的狮子小得多,表演动作不多而细腻。
大洪堡狮舞现有的狮子头在解放前制作,文革期间得以保存,至今近百年。可寻代表性传承人为张武顺、张武林;下一代为张武军、张其华;再下一代为张传国、张永柬;目前为张家泉、张胜。还有许多传承人没有一一列出。
探吴语聚集地,访吴文化艺术瑰宝。大洪堡狮舞风风雨雨几百年,它是广德本土吴文化的见证,是广德为数不多的本土文化的延续。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而一直不被外界所认知。只是逢年过节在附近几个村子演出,舞狮者默默无闻地传承着这古老而与众不同的狮舞。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笔者在电话采访传承人之一的徐厚宏时,他说:“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从小就喜欢玩我们大洪堡狮子,通过玩狮子表达我们老百姓对节日的祝福,现在玩不动了,但每次玩狮子狮还是每场比到指导年轻人,既是凑热闹,也是一种情怀。”
遗憾的是,大洪堡狮舞目前没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希望有关部门予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