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口村在南洺河之南,环山带水,算川河穿街而过。因扼算川沟之口,亦作“查口”。民国《武安县志》记载:“因人多地窄,为生计所迫,多外出经商。”旧时,村中很多人懂中医中药,外出者多从事此行业。村北威凤山上有一座清代药王庙,供奉“药王”孙思邈。氏族以赵姓为巨族,繁殖昌盛。距离“通晋大道”仅3里地。

  茶口村也是药商比较集中的村庄,除了郑家在京西开设的三大药局外,还有赵家在清代乾嘉年间开设的老号“恒隆泰”和“恒兴荣”。《武安民国县志》记载,房山之“恒隆泰”(茶口)具有悠久历史,并以老资格见称,或年或百余年。在同治四年安国药王庙“武安药商立帮碑”中,明确记载了:“恒隆赵”捐款一千六百文。   《蔚县卫生志》中记载:在嘉庆24年,武安县徘徊镇赵氏兄弟之弟在蔚县县城北街开设“恒兴荣”药铺。由此可知,赵家这两个商号确实历史悠久,是当之无愧的城南药铺老字号。因占有资料有限,只能简而述之。恒隆泰太行山脚下的房山县(今为房山区)位居北京西南33公里处,本隶属河北。年归属北京市。南和西面与河北省涿州市、涞水县相连。由于清西陵的建立,房山是北京去清西陵的必经之路,使房山商业发展位于各州县的前列,成为京西南易州、涞水、涿州、良乡等州县的商贸重地。武安商人也纷至沓来,在京西南生根开花。乾隆年间,徘徊镇西河下的孔家就开始在河北经营药店,逐渐发展成为药商里的龙头老大,独霸保定府,其老柜即设在涿州。也许受到同乡的影响,赵家人从涿州北行,来到了房山县开创自己的事业。据村中赵大旺老人讲,房山“恒隆泰”要早于蔚县“恒兴荣”,“恒兴荣”是从房山分出去的,两个买卖中间的字放在一起正好是“兴隆”一词,代表着买卖兴隆,生意蒸蒸日上。   据说,房山这支最先是做杂货生意的,后来看药材这行能赚钱就把杂货铺改成了药铺。这里有一个传奇故事,姑且听之。赵家人开药铺不久,一位将军在此路过,把一笔数量不菲的金银财宝放在了药铺,说过一段时间来取。可过了好多年,这位将军也没回来取,赵家人就此发了财,不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还在茶口村盖房置地,成了远近闻名的“赵八顷”。现在赵家的老房子依然存在,号称18间楼,青砖蓝瓦,雕梁画柱,高大的门楼,深深的院落,18级青石台阶缝隙里长满了青草,好像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清末,“恒隆泰”还在与房山相邻的良乡县的窦店镇、玻璃镇开设分号。此时同村的郑家有个年轻人叫郑方年,他就在窦店镇和玻璃镇赵家的药铺打工,后来自己在玻璃河开设了“天和永”药铺,与其子郑维谦在长辛店、北辛安创建了名震京西的“三大药局”。   翻开民国16年()版《房山县志》实业篇,药行一栏只记载了五家药店,第一家便是“恒隆泰”,说明其资历、规模在房山县首屈一指。第四家便是西河下孔家的“广和兴”,规模也不小。民国前期,房山县的经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期。特别是煤炭开采业,成为数百年开采史上的鼎盛时期。矿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他行业的兴盛。“广和兴”在南街,“恒隆泰”在北街。一南一北,几乎垄断了房山县的药材生意。此时,赵家的生意传到赵家忠手里,他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扩大规模,广设分号,收入颇丰。   到解放前,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和人为的原因,赵家的生意每况日下,难以为继。像许多富家子弟一样,赵家也有人染上了抽大烟的习惯。地里的长工们也不好好干活,最后许多地都被长工头给糊弄走了。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都说是那位将军的阴魂来讨债了,收回了人家自己的财产。解放后,赵家成了贫下中农。随着年的公私合营,二百年老店“恒隆泰”走到了尽头。恒兴荣蔚县位于张家口市西南部,乃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之处。古称蔚州,东临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张家口。蔚县人也会做生意,他们不做药材生意,他们做皮毛生意。号称“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县人”“凡是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蔚县人。”   蔚县自古就成为中原地区通往蒙古大漠、西北和东北的天然古道及兵家必争之地。飞狐峪是古代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蔚县盛产黄芩、知母、黄芪、防风、射干、柴胡、款冬花、板蓝根、锦灯笼等多种中药材。   武安人很早就看到了这个地方经营药材的优势。《蔚县卫生志》记载:嘉庆10年(),武安县大贺庄姓胡的在县城开设“广德堂”药铺。再后来,又有很多武安药商来蔚县行医售药。   从房山南行至涞水或涿州,往西到易县、涞源北行可达蔚县。茶口村赵姓十八世有兄弟二人,老大赵玘仓,老二赵玘信。二人本在房山“恒隆泰”参与经营药铺。嘉庆年间,二人从房山来到蔚县,自立门户“恒兴荣”。在《蔚县卫生志》也有明确记载:嘉庆24年()武安县徘徊镇赵氏兄弟之弟在县城北街路西开设了规模较大的“恒兴荣”药铺。自制丸、散、膏、丹等药。   老大赵玘仓生有四子,长子家俊、次子家麟、三字家运、四子家盛。那年月,武安并非风调雨顺,哥四个在家实在待不下去了,要去蔚县找他们的父亲和叔叔。他们挑上两个木制药箱子(分层的),箱子里放上一些药材,从武安出发一路向北,一边走一边打听。到了祁州,他们又进了一些药材,放到背包里,怀揣钱褡子,继续向蔚县方向出发。他们一边走一边行医售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蔚县。过了几年,叔叔和父亲年纪都大了,把蔚县的生意交给了哥四个,二人回到了家乡。   再说家乡的妯娌四个,上有老,下有小,种了点小片地,根本不够吃。忍受着饥饿,她们去野地里挖野菜,一个挎个篮子,三个背着布袋,一摇三晃地在地里找寻能够充饥的野菜。真是苦不堪言。   光绪年间,中国经济迎来了短暂的春天。“生意在哥四个和儿子赵用礼、赵用忠、赵用信等人的经营下逐渐好转起来,规模逐步扩大。在吉家庄开设了“恒兴荣”分号。聘用张宝、康参天、刘雨亭等中医坐堂应诊。此时,哥四个开始分家,老大分得钱财回家照顾父母和孩子。老二赵家麟、老三赵家运经营老号“恒兴荣”,老四赵家盛另立字号“恒兴盛”。   蔚县“恒兴荣”赵家人从小本经营开始,靠日积月累,使生意由弱到强。到民国年间已经发了家,此时房山“恒隆泰”却开始走下坡路,“恒兴荣”的赵宝珍、赵宝清、赵宝金、赵宝瑞、赵宝琏、赵宝玉等人开始买房置地,把“赵八顷”的四层院,一进三的十八间楼买了过来,使各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民国初期至30年代,赵家人丁兴旺,人口支脉繁衍众多,为求生计,在蔚县城、西合营、代王城、白乐、暖泉、北水泉、吉家庄和桃花等八大镇广设分号,并向张家口发展生意。年,赵家麟的孙子赵宝珍在北水泉创立分号“恒兴泰”。赵宝珍医术精湛,为人善良,是蔚县北乡一带很有名的中医。同年,其他赵家人又在白乐、北水泉等地创立了分号“恒兴公”。当时,各镇五天一个大集,逢集日镇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生意异常好。在“恒兴荣”老号里,赵承尧和赵承禹兄弟俩是有名的大夫,治好了许多病人。公私合营后返回武安,把医术传给了孙子赵益安。如今,药商后人赵益安在村中开了中医诊所,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   一次,日本鬼子出来扫荡,镇上的老百姓四散奔逃,赵宝珍急忙关门闭户,带领家人跑向山里。回来后,没想到药铺的门被当地歹人撬开,偷走了所有的药材和药品。赵宝珍气性大,结淤地不吃不喝,整晚不睡觉。最后被活活气死,享年45岁。夫人带着长子赵承恩、次子赵承周继续经营药铺,不久就恢复了元气。三间门帘,聘请本地冯医生常年坐店看病,雇用5个伙计和一个厨师。后院既是仓库也是吃住的地方。其规模在整个蔚县也是数一数二的。   赵家发家后不忘初心和创业时的艰辛,在药铺的一间小屋里供奉上创业时用过的“钱褡子”,逢年过节要烧香上供。那两个药箱子也被放在药铺的显耀位置,让儿孙们时刻记住祖宗创下这份基业是何等的不容易。和其他药铺一样,到年,“恒兴荣”所有药铺参加了公私合营,很多赵家人落户到了蔚县。还有一些人不想在外地生活,辞掉或调换工作回到原籍。   年夏天,“恒兴荣”老号的后人赵国钰带我们到他的家乡茶口村,采访了赵益安和赵大旺二位药商后人。并到赵家祖茔地查看了先祖赵家麟的墓碑。   如今,赵宝珍的重孙赵国钰继承了先辈的衣钵,自河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自愿回到家乡,立志献身中医中药事业,救死扶伤,造福桑梓。在中兴路东头路南开设了“国钰”中医诊所。他得益于祖上的真传,再加之自己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主攻肠胃病、皮肤病,已成为武安小有名气的中医中药方面的人才。(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身边有新鲜趣闻乐事

请积极投稿给我们:wawxbgs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