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本报记者王彩娜段树军孟歌
自称为“新宣城人”的喻国强,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办事处招商科科长,正是他促成了萧山羽毛的宣城之旅,演绎出一幕长三角产业协同的精彩戏码。
因新塘羽绒产业转型升级和萧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年初,喻国强带着20多家新塘羽绒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在考察了南通等13个城市后,选择落户宣城,由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与新塘街道共建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
喻国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创新‘园区共建’新模式,不仅两级政府共投基础设施建设,还成立了联合领导小组,入园企业只需提供企业设备清单,我们帮办所有的审批环节,让新塘羽绒企业在宣城快速生根发芽。”
目前,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落户羽绒企业21家,初步形成了从原料采集、羽绒生产到羽绒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年,该园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不只是产业转移那么简单,宣城谋求的是与苏浙沪协同创新,融入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
研发团队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的为臻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选择将研究成果经过产业化落地宣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赵宝库告诉记者,上海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选择距离上海较近的宣城是产业化的最好选择之一,尤其是宣城市为自主创新产品注册认证和生产许可验证提供了“绿色通道”,有利于公司较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
“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宣城”“创意在上海,孵化转化在宣城”的产业协作体系已经在宣城形成。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宣城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相关园区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去年签约松江宣城产业园、宣城萧山产业园合作项目。
数据显示,年,宣城市全市招引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个,实际到位资金.2亿元,其中来自沪苏浙地区的项目个、实际到位资金亿元,今年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有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
作为安徽省16个市中唯一与江浙两省都接壤的省辖市,宣城一直力争“目标向东看,步子靠东迈,身子朝东挤,位次向东排”。而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长三角”已经悄然变为“我在长三角”了。
想要大展拳脚的宣城,正谋划在三省一市无缝
对接的功能区块(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县,以及上海白茅岭农场)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
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大政策,各地都相似,但在政策之外,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做好服务,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真心、热心与贴心,更能体现出区别。
作为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20多家企业的“娘家人”,喻国强更有发言权,“通过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群、羽绒产业园招聘会群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