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书院与广德人李天植祖孙
作者:徐厚冰
山东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中重华书院,就是当地儒学文化教育的重要代表。该书院位于曹州古城西北隅,初创于明朝万历年间,是菏泽历史上规模最大、存世最久的著名书院之一,在山东乃至全国的书院发展史上享有极高盛誉,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重华书院自创建,至年复建,几经沧桑,依然焕发着书香文墨。说起重华书院,就不能不提及它的创始人李天植,以及李天植之孙李征仪,他们祖孙二人为该书院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李天植其人
李天植(?~),字性甫,号冲涵,明广德州广德县天保乡湖忠都李村(今安徽省广德市东亭乡东亭社区)人。明隆庆五年()进士。历任平阳推官、吏科给事中。因屡屡上疏针砭时弊,弹劾权贵,被贬出参饶南道。任上,逆毁书院之风,使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幸存。迁湖广副使时,所辖长、宝两郡正闹饥荒。天植捐出私蓄,赈济灾民,救活许多百姓。后转四川参政,因不为权贵所纳,由是愤而辞官归里。有《礼记裒言》等传世。
二、李天植创建重华书院
明万历二十四年(),时任曹州(今菏泽市)兵备使的李天植建重华祠,以祭祀虞帝,并与诸生在此讲学,书院因此得名。
据《曹州府志》记载,李天植创建重华书院后,集诸生讲学其中,一时文风大盛。至吴允中撰写碑记时,在该书院就读的诸生、若文学若明经者,计有千余人。
李天植创建重华书院不是偶然的,据史载,李天植一生重视儒教,“雅好文学,修复释奠礼乐仪制”,在他任江西饶南道参政时,为关闭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与首守据理力争,“天植力持不可,且捐资增益之,并令诸生在其中讲学”。
(今菏泽市重华书院)
三、李征仪其人
李征仪,字于来,号涵初,李天植之孙。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初授弋阳知县,后擢礼部主事,转江西道御史。当时明廷奸佞当权,朝事日非,征仪不畏权贵,针砭时弊,上书弹劾户部尚书李三才等。后曾转任多职,且多政绩,拟升任大理寺左丞,由于奸佞多方作梗未果,征仪愤而辞官归里。天启六年()奉旨返京起用,宦官魏忠贤之侄魏良卿意欲收买拉拢,三次厚礼登门拜谒,均遭拒绝。对此,魏氏族党极为忌恨,致使复职未成。征仪坦然重返故里,从此绝缘仕途。著有《镜古录信书》,今佚。
四、李征仪为重华书院
万历四十五年(年),李天植之孙李征仪被任命为巡盐御史,在巡视长芦、山东等地盐政时途经曹州,曾捐俸银三百余两对重华书院进行整修。
在修葺过程中,李天植在保留了“重华书院”旧名,并且“高其楼,广其堂、门廊垣舍圮漏者修葺之。”为方便师生膳食休息,在正厅“精一堂”前新建瓦轩三间,在院内新建回廊一通,在围垣之左新建斋房三间,名“霱云斋”,增建小亭一座,名曰“小乾坤亭”,此次修整,使得重华书院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愈发完备。
万历四十七年(),李征仪在正厅之东又增建文昌祠五间,用以祭祀历代儒家先贤;在正厅之西增建仓房五间,名曰“养士仓”,用以贮存学田所收租粮。书院之西的李公祠堂三间和乡约所三间也收归书院所有,大门之外的木桥改为砖桥,桥之南建牌坊一座,名曰“虞门”。
至此,重华书院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当时的曹州籍进士,南京光禄寺少卿吴允中曾撰写重修碑记,以志纪念。更为重要的是,李征仪还筹资为书院购买田地数顷,田租所得一半用以维持书院的日常运转,一半用以周济在此学习的贫寒之士,从而为书院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菏泽重华书院远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