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之前,沉默良久。

有多位医生朋友,给我们“医护多”发来消息,称其年轻同事离世。

一直不愿发文,医路艰辛,众生皆苦,何必再添新痛。可是,悲剧还是一个又一个发生。

11月10日,医院血液内科医生李鸿雁,在完成发热门诊抗疫工作后,在按照规定集中隔离期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年仅30岁。

这一噩耗还让人仍在彷徨之中,十天之后,医院发布。

据浙大一院”官微发布消息,年11月20日晚,浙江大医院呼吸治疗科副主任浦其斌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在浦其斌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医院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家大会诊,调遣全院精兵强将组织抢救,无奈病情严重,无力回天。

据了解,浦其斌是一位战疫老将。

年“非典”,他是第一批进入杭州隔离病房的医生;

年“甲流”,他临危受命,赶赴外地参与浙江省第一例危重患者的救治;

年H7N9禽流感,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击病毒、抢救危重患者的战场;

年“新冠”,他奋勇担当,冲锋陷阵,始终坚持战斗在抗疫一线。“新冠”疫情期间,他带领6名呼吸治疗师日夜奋战在浙江大医院之江院区,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被称为“超能战士”,呼吸“特种兵”!无论是在病房查房、视频会诊,还是在紧急抢救,他总会出现在任何需要他的地方。

可就是这样一个如同书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超能战士”、“特种兵”,却在盛年之时,突然离场,闻之唏嘘!

“医护多”只希望不要丧事喜办,最后感动这个感动那个,却不管家属的悲伤。该补偿就补偿,该优抚就优抚,该给人家孩子高考加分就加分,别尽扯用不着的以换取他人无谓的伤悲和一掬眼泪。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会给他人很多健康的建议,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发现,很多医生自己的身体,却一点都不健康。

年的时候,印度医生协会搞了一个研究发现,医生平均寿命只有59岁,远远低于普通人均72岁,差距有13年之久。大部分医生的死因是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其中以45至65岁之间的医生,是身体最为脆弱的年纪,最容易出现突发问题。

这是国外,在中国,医生的健康状况更为堪忧。

压力压不死人,劳累也累不死人,憋屈也憋屈不死人,但是,当压力加上累加上憋屈,基本上这个人,就是一定会英年早逝。而医生恰恰是集这三个负于一身的人。

医生总是对患者说不能熬夜,要按时吃饭,多休息,多喝水,多运动。可是医生自己呢?却是各种奔忙,没时间吃饭,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休息,没时间运动!总是坐在电脑前写不完的病历,弄不完的论文,总不能正常睡眠。即便如此殚精竭虑,也仍然经常被患者一点情绪不对就投诉。

说句实话,在中国,医院管理者向来很少关心医生工作紧张压力太大这种小事,医院的大楼是否足够的豪华,医疗设备更新速度快还是不快?病床空置量多还是少?医院收支报表是不是在逐日增长?

医生超时加班甚至疲劳手术,向来会被视作极其正常的行为,并且被戴上道德高帽,贴上赞赏标签,用明的点赞来暗里鼓励医生舍小家为大家。关键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工作时间长,加班是常有的事,可医院行政后勤部门,无风险无压力,奖金绩效还比临床一线多,活活能把一个老老实实拼命干活的医生生生的气死!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千万医务人员,其中多万医生,面对14亿人口,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1%的比例,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你说累不累?

说不累,要么是情怀,要么是自虐!

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可想而知,医生不得不用自己的健康来换取病人的健康。

有一项《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反映,有1/4的医生患有心血管疾病,比1/5的全国总人群患病还要高25%;有1/2的医生患有高血压,是普通的2倍;而高血糖、高血脂、恶性肿瘤的数量,也在逐步攀升。

首都医科大学的副院长周玉杰说:医生就像水手,与死亡往往只隔着一层甲板,即便他们会游泳,也时时面临死亡风险。

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医院人满为患。同时,大三甲的医生除了临床工作外,科研异常繁忙。科研项目、SCI文章的要求,升职称的压力等等,医院的中青年医生压力巨大,积劳成疾的消息不绝于耳。

许多人都对大城市大三甲里的医生,流出羡慕的眼光,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小医生。在普通人眼里,医院医生是一个高收入高回报的职业。然而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身处这个行业压力有多大,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摧残,无情证明着学医真的会让人短命。

就拿我国来说,就拿年11月到年4月这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来说,全国仅麻醉医生猝死事件,就高达七起,死者的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

并且这一状况有逐年加重之势,有人统计了年医生猝死的案例,令人不忍直视:

1月2日,辽医院病科主任医师王哲慧突发心源性猝死,45岁;

3月1日,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石鹏晕倒在工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32岁;

3月30日,江苏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染星涛,因急性心梗离世,55岁;

4月21日,医院骨科医生杜勇,为患者完成髋关节复位手术后,发生心源性猝死,35岁;

5月15日,医院医生邓荣文,打篮球时突然晕厥,经抢救无效离世,25岁;

5月31日,医院烧伤科进修医生宋巍突发脑干出血离世,34岁;

6月29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金丹教授在宿舍猝死,45岁.

8月16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程英武教授在门诊工作时突发急病,49岁;

9月21日凌晨,蚌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被发现家中,45岁;

12月7日下午,医院血液科王昭医生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去世,45岁;

12月8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尹小文博士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9岁。

再到年,就更加触目惊心。仅那年六、七两个月,公开报道的,就有六位医生离世。

6月14日,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因脑出血不幸去世,年仅41岁;

6月28日,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年仅48岁;

6月30日,医院眼科医师王辉因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年仅32岁;

7月4日,医院副教授肖育众抢救无效死亡,年仅31岁;

7月4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医院)院长李晓松因暴发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颅内出血不幸辞世,享年56岁;

7月11日晚,医院优秀的博士医生,被发现猝死在卫生间。

令人惊心的数字,让医界彷徨!

难道医生真的变成了高危行业?

到底是哪一根稻草将医生压垮?

事实上,这高危来自于日常工作中的一根根普通稻草。

据调查,91%的医生至少对值班、晋升、科研、考核、医患矛盾中的一项感到焦虑,心理状态总体处于。患者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医闹的压力,学术论文,职称的压力,等等。

大医院的医生经常是一忙就是一天,有时候连上厕所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饮食非常不规律。特别是外科手术医生,大家还记得那位广西医院一名肝胆外科医生卢景宁吗?累得在家午睡后,就一觉再也没有醒来,去世时年仅37岁。你说有多令人痛心!

人这一生,最怕的就是什么都懂,还过不好这一生。

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医生每天亲眼看到生老病死,可能会变得麻木,也不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