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县城说吴语,四乡豹吴语,有官话。原安吉、孝丰县南部大部分说吴语,北部及西北部沿浙皖省界一带说官话。吴语和北方话的一段分界线,就在浙江西北部长兴、安吉、孝丰〈今并入安吉)县境之内和昌化、于潜〈两县今并入临安县)边境的省界线上。这是我们根据五十年代汉语方言普查的成果,以前的研究,新近的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之一。北方话的南端,比过去许多人认为的在“沿江地带呛要往南推移了许多。这个结论对于划分全国汉语方言的分区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方言的分布经常是整块整块的,就象海岸线分割大海和陆地一样。时方言之间也有相互穿插的情况,就象大海里还有星罗棋布的小岛那样。往往是越靠近大陆,这种小岛也越多。在两个大方言区交界的地方,在各自范围之内,也会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形成一个一个的方言小岛。语言中这是常有的事,并不算什么奇怪的现象。吴语和官话分界线的两侧,也就有这种情况。本文是介绍官话区广德、宁国县境之内的那些吴语小岛情况的。对甘溪沟等地的老广德话是不是吴语还有人表示怀疑。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打算多说几句。
长兴县的槐坎乡与广德的新杭、流洞桥之间,群山阻隔,有青元岭、仰峰岭、金钟岭等大山横亘其间。山之东说吴语,山之西说河南话,双方居民极少往来。
自从浙江一侧发现煤矿之后,便有河南、湖北人翻山越岭来到煤山定居下来,做开采工作。迄今煤山地区住着三分之一的客民,槐坎的十月也有二分之一,他们主要是河南人,其次是湖北、安徽人。后来发现最大的煤矿不在长兴,而是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安徽的一侧。解放后,经中央统一部署,将这个矿区划归浙江省开发。浙江在牛头山成立了长广煤矿公司,凿开青元岭,使天然屏障变通途。浙江还有组织地动员各县部分农民到矿区来当工人。
矿区越来越大,工人也越来越多。大山区矗立起一座全新的城市。城市的居民,都说吴语。他们来自浙江的四面八方,还没有来得及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方言,由于地近浙北,似乎杭、嘉、湖的方言势力显得要强一些。这个受到河南话紧紧包围着的吴语方言小岛,因为形成的晚,还看不出它受到官话的什么影响。
广德县(市)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地方,旧“京杭国道”线又穿越县境,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就是以它为桥头堡,多次打败清兵,进军浙江的雾清兵也在这一带追杀“长毛”。连年战祸,使原来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皖南,变成了“几乎百里无人烟”,
“佃多死亡,田皆荒废”的地方。.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实行了“招垦”等政策,客籍居民纷纷来到皖南浙北垦荒,至今,广德县内大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客籍居民,其中以河南人最多,其次是湖北人,再次是安庆人。这些客民几乎人人都说得出自己的祖上,在太平天国之后,是怎样从哪里迁来的。只有极少数人说自己是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本地人,他们说的本地话才是真正的老广德话。
去年我曾到芦村的甘溪沟访问一些老广德人。这里是一个长长的山谷,两边都是大山,远离大路,山高谷深。谷内五个自然村:杨家边、解家边、汤家边、桥头村、汪家山。解家边最大也最集中多杨家边人数最多,但房屋依谷势建筑,狭长而分散些。我在杨家边访问了几位老人,七十多岁的杨荆茂说:“我们祖籍在常州,元朝时迁至广德独树街住。后来杨一公、杨二公两位先祖再迁到甘溪沟来住,距我是二十七代,距孙辈已是三十代的人了。
“现在杨家边有六百多口人,我杨家占四百多口”。在同溪,我访问了宋陈大队,还在桃山乡访问了大洪堡嫁来的一位女同志。说广德本地话的地方不多,暂时了解到的除甘溪沟、宋陈之外,大洪堡还有石马岭和泥桥头两个生产队。另外,散在各地的还有一些。如:同溪韦村的黎家、高庙赵家冲的赵家、分流庵的濮家等。这些都是大户人家,集族而居,土改前,一般都有祠堂、宗谱、公堂田产和老坟地。而客籍的河南人、湖北人大都不具备这些条件。
这些地方的本地话,现在都只有老一辈的人会说多解放初出生的已说得不太纯,只有跟老辈交谈时说说,平时不太愿说多年轻的中小学生更差一点,有的只听得懂,已不大会说。四周是官话,学校又教学普通话,受双重的影响,他们逐渐被官话同化了。
根据我初步的调查,广德本地话在语音方面保留着一套全浊声母,分n和l,鼻辅音可自成音节。见系二等字口语读洪音,“大”、“马”等字埝高元音。有八个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有喉塞尾音。而当地的河南、湖北方言都只有四个声调,没有入声。访问中我还记录了少数词语,因为甘溪沟说本地话的人数最多,就选甘溪沟的部分词语跟周围的官话河南方言及邻县的吴语孝丰方言作个对比。第一行是普通话的词条。
广德的本地话究竟是属于哪种性质的方言呢?单从词语看,有的似吴语,有的近官话,似乎难以断定它的归属。但从声韵调的特点看,却明显地县有吴语的特征。为什么它的词语不完全象吴语呢?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迄今已一百多年了。在漫长的一个多世纪里,这些吴语小岛,一直处在客籍官话的紧紧包围之中,不断受到它们的影响,吸收了部分官话词语,失去了本身的一些特点,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但它的语音系统仍保持了吴语的基本特点。确切点说,广德的本地话是带有浓厚官话色彩的吴语方言。
临安县(区)的北部绵亘着天目山的余脉,一般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在浙皖边境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它是两省的边界线,又是长江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吴语与非吴语的分水岭。中间有千秋关、桐岭关等几个关隘才是仅有的要冲。太平天国之后,迁来宁国“垦荒”的主要是湖北人和安庆人,他们也有越过关隘到临安来定居的。浙江省上八府的老百姓到下三府
来“垦荒”谋生,也有越过关隘到宁国去定居的,他们中有少数人在解放前还常回浙江老家来祭祖。据我了解,自宁国河沥溪往南、沙埠、梅林、中村都有少量的浙江人,越往省界走,人数也越来越多,狮桥三元各队都有浙江人。中溪镇上开饮食店的、打铁的多为永康人,住在石坑的主要是浦江人。仙霞、云梯及杨山附近的浙江人更多些。如太阳大队共有七个小队,其中三个小队说青田话。云梯、千秋说台州话,于秋还有少量的畲族人。下水龙大队说丽水话,毛坛说江山话等。这些身在异地的浙江人,有的与湖北、安庆人同住一个村子,更愿意按籍贯跟同乡住在一起。他们外出一般会说湖北话或安庆话,对内则各说自己的浙江方言。因此,还能较长期地保持乡音而无重大改变。
以上所举长兴、广德、宁国境内的吴语,情况各不相同。牛头山的吴语小岛,历史最短,是解74.
放之后才形成的。卢村甘溪沟等地的老广德话是受官话影响很深的吴语,历史最长,很可能在数百年前它就是广德当地的方言,是在大批北方人迁来后,才形成方言小岛的。宁国的吴语是在太平天国之后从浙南迁来的。它们在官话区内形成一个一个的吴语方言小岛,但它们形成的历史原因又是各不相同的。
注释:
1、参见《方言》年第1期拙作《浙江西北部的吴语边界》。
2、参见《方言》年第4期《吴语的边界和分区》。
3、参见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第7页。
4、见茅家琦著《太平天国兴亡史》第一页。
5、同上。
6、浙江省旧分上八府下三府。上八府指t宁、绍、台、金、衢、严、温、处;下三府指飞杭、嘉、湖。
作者:鲍士杰,首发于《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本平台编辑:徐厚冰
由于本文发表时间年久,地名于今有所不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