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郎溪等一带扶氏渊源

作者:徐厚冰

安徽广德在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瘟疫等原因造成人口锐减,可谓十室九空,其后,以河南、湖北为主的移民先后迁移过来,由此形成了广德移民大县,使移民文化成为当今广德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移民之中,有一支特殊姓氏即扶氏一族迁移到广德州广德县的小北乡谈村、祥里(今邱村镇谈里村)及郎溪县一带,广德移民扶氏与郎溪移民扶氏同宗同源。

一、江南移民扶氏宗源

扶氏始祖豫章人胡端五,元朝初,从江西省瑞州府高安县(今高安市)柘树堂迁河南省光邑柴山保磨云山北扶家湾(今新县陈店乡云山村)落户。至五世祖胡熙于明宣宗宣德三年()迁居陡山河(今新县陡山河)、吴陈河(今新县吴陈河镇)、晏家河、(今光山县晏河乡),经过几代创业,拥万亩桑田,扶氏一族成为当时光山望族。

扶氏九世胡(扶)克俭(?-),万历十四年()进士,“万历时曾擢御史、按山东兼学政,历光禄寺少卿。擢刑部右侍郎,赐祭葬,赠刑部尚书,谥忠毅。”崇祯元年(年),崇祯念其为政清廉,刚直不阿,“赠刑部尚书,赐姓扶。”表示“持明朝社稷”之意。“九世克俭公翰林及第,官历光禄寺少卿,有裨于国,明皇帝御赐姓扶,以取扶持朝廷之义。”

故上自始迁祖胡端五起,全族改为“扶姓”,宗祠为“赐姓堂”,堂联是“三世乡贤绵紫水,九重赐姓播弦山”。这就是“赐姓堂”的胡姓易扶姓之来历。

[注]:紫水河、弦山均在及光山县境内(光山周朝为弦子国),“紫水弦”亦为光山的别称。人们常用"紫水弦山"来象征光山县。

光山扶氏十世祖扶国祚任严州知府(今浙江省建德市),顺治三年()清兵南下,国祚公及家眷全遭诛杀,仅十一世公云翥被仆人藏于地下道得以幸存。

二、扶氏下江南

云翥公后裔生活在扶前塆(今新县陡山河乡西北部)及晏家河(今属光山)一带,清同治至民国初,扶氏后裔先后下江南,迁入到广德、郎溪、旌德。其后,扶氏后裔又从广德、郎溪先后播迁宣城、铜陵、嘉兴、海盐、安吉、长兴、宜兴、溧阳、句容、南京、溧水等长三角周边城市。因此,也可以说,十一世云翥公是长三角一带移民扶氏后裔始祖。

三、江南扶氏移民字辈

广德及周边县市移民后裔新县、光山扶氏,以“赐姓堂”(光山陆庄)为堂号的字辈是12字,即:“承先启后太元延沁德母天心”。另外,在江南亦有少数光山移民后裔“赐姓堂”扶氏,其字辈为24字,即:“泰元延庆德绍天心树朝荣立怀昭景修时在念子嗣长春”,他们为同一始祖。

于今,新县、光山“赐姓堂”扶氏已经合谱,字辈为60字,即:“泰元廷庆德绍天心立怀昭景继树朝荣修时在念子嗣长春延昌业基珍惜祖光学广泽年国维道炳中州耀彩永传胜开瑞润宗华孝贤升荫志大红辉”。

另外,河南扶氏除了堂号“赐姓堂”,还有“郡望堂”“善庆堂”等,他们虽同姓为扶,而非同宗同源。

四、结束语

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使人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很有益处。

黄河之水千里必溯其源,豫章之材千株必探其本。于今,下江南新县、光山扶氏移民后裔,早已经融入迁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扶氏宗谱》(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