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央广网」央广网宣城1月7日消息(记者张宣剑通讯员傅宗良潘骏)初冬时节,广德市卢村乡笄山村,“万亩竹海”苍翠,乡野风光独好。在笄山省级森林公园,有一个规模达亩的“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安徽省广德市试验基地,这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由广德市林业部门与国际竹籐中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实施。在实验基地里,一批印有标记的毛竹高度和节间长度明显优于周边其他毛竹。根据实验基地的数据,竹子茎秆高度和节间长度调控技术可促进60%的毛竹竹节长度增加,平均增加幅度达25%,最长增加量11.7厘米。“今年8月份召开了‘笋-竹生长发育机制与生长性状评价’课题现场查定会,拿到了科技成果证书。”广德市林科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级正高级工程师方明刚介绍道,“这为我们实现定向竹资源培育找到了科学依据,可大大提高竹材出材率,满足了对竹节长度有特殊需要的竹材加工之需求。”方明刚简单的算了一笔账,该成果推广后,通过提高竹材品质和产量,助力林农增收,预计每亩可实现增收元以上。据了解,这一生产技术革新的实现,得益于笋-竹智能监测物联网管家技术功能的运用。该系统能即时、精准地采集笋-竹全生育期的关键数据,对其外部生长环境和内部生长状况进行全面、动态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精准定位,为笋-竹生长态势研判、有害生物防控、采笋时间预判、竹林经营技术水平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竹制品的溯源等全产业链的生产调控提供有效指导和科学决策。“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实验的开花结果,只是科技助力广德林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数字”林业在广德结下的丰硕果实之一。在广德市五龙山国有林场,于年实施的智慧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监测系统,融合了视频监控、信息化基础平台、护林员森林管护智能巡检、灾害监控管理、智能防火预警、应急指挥系统等众多功能,实现了林业管理从“人防为主”到“全程智能化”的积极转变。“我们的森林管护系统就是由护林员手持智能手机安装的APP,每天按照确定的巡护路线,通过日常巡查,护林员发现情况立即拍照、录音、录像上传。林业灾害监控管理系统也可以通过护林员上传的照片、录像等进行分析,对林业灾害进行监管,便于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林场负责人介绍说。近几年,正是广德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增绿增效行动、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为进一步提升改革成效,推进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德市一方面在科技推广应用上提升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在全域森林资源管护上也在大力推行“智慧+林业”工作模式。目前,广德市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众多领域均有了显著成果。广德市生态护林员日常巡护监控系统、森林资源野外信息采集系统、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智慧营造林综合管理系统、自然保护地无人机巡护管理等技术的运用,在提升森林资源管护能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广德林业迈入了智慧时代。“我们正探索将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地监管、营造林、森林防火、古树保护、林业行政执法、护林员管理、科技推广等工作数据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深度融合,搭建林长制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戴龙强介绍,该市正在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契机,让“智慧林业”在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实现林业生态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中贡献林业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