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1日14时许,搭载名乘客及机组成员的MU客机,正飞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没人能够想到,一场惨烈的空难即将发生。
“3·21空难”的发生距今不足5个月,再次提及仍令人感到悲伤心痛。回望我国航空行业的发展,每一场“悲剧”的发生,无不像一根鞭子,时刻鞭策着我们不断努力奋进。
而本文讲述的却是另一场“更为”惨烈的空难——“广德6·3空难”,此次空难更是被称为“我国空军建军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军机空难事故”。
当然,每一场空难的发生,结局都是异常惨烈,但为何要将“6·3空难”说成是“更为惨烈”的事故?当时军机上又到底乘坐了哪些人?
空难发生
年6月3日午后,安徽省广德县柏垫镇的乡亲们正在自家地里干着农活。乡亲们有说有笑,谈论着各家的家长里短,殊不知一场空难即将发生在他们眼前。
下午4时左右,两架军机依次飞入广德县上空。“两架飞机飞得很低,发出的声音也很大。”有些村民事后回忆道。
两架军机发出的轰轰烈烈“巨响”,很快就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注意。平日里,在这片空域上来往的飞机不少,但是飞得这么低、声响又如此“怪异”的飞机,当地百姓们还是第一次见。
“不好了!不好了!飞机要撞过来了!”此话一出,现场一阵躁动,百姓们应声望去,看到了让他们至今都“心惊肉跳”的一幕:其中一架飞机正在快速“下坠”,明显已经达到了极限高度,眼看马上就要朝着乡亲们“撞”来!
如此惊心动魄的场景让乡亲们都惊呆在原地,突然间,飞机开始猛然上升,及时地避开了百姓的生活区。
原来是“虚惊一场”,乡亲们也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飞机在测试性能,还有人认为飞机遇到故障又被及时修复……
然而,还没等乡亲们讨论出个所以然来,一声巨响却突然从身后的山上传来!“就像地震一样,把我们给吓坏了!”
“故障”的飞机撞向了山头,爆炸产生的熊熊烈火毁坏了大片竹林,现场浓烟滚滚,一片狼藉!
乡亲们立刻放下手头的农活,朝着飞机出事地点跑去,同时也在第一时间将此突发情况报告给当地政府。
据最先赶到事发现场的村民回忆,当时的情况十分“恐怖”:“撞上山头的飞机断裂成了两段,机翼和机身尾部坠落到了山峰一侧的新塘村山村,而飞机的机头却坠落到了另一侧的同凯村。”
由于坠落后的飞机仍在时不时地发生爆炸,村民们也不敢太过靠近,只能够焦急地等待着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空难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刻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全方位救援。据第一批抵达空难现场的子弟兵回忆:“现场被砸出了一个非常大的坑,真的太惨烈了!”
经过一系列的救援工作,救援人员仅仅找到了5具比较完整的遇难者遗体。
不仅如此,此次失事的飞机并不是一架普通的客机,而是一架乘坐了数十位国内顶级军工专家的军机——空警预警机!
事后根据官方报道,此次空难事件的遇难者一共有40人,其中包括:1名通讯专家、5名特级飞行员以及34名我国顶级军工专家其中包括两名将军!
此消息一出,震惊中外。“广德6·3空难”是我国空军建军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军机灾难事故,同时也是我国空军科研、装备试验专家人员最惨烈的一次损失!其所造成的损失,更是用金钱所不能来衡量的!
那么,这架编号为的空警-预警机,在执行任务时,到底遇到了什么情况?惨烈的空难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何为预警机
此时,可能很多人已经开始对“6·3空难”中失事的预警机产生兴趣,何为预警机?它与普通的飞机有何区别?
其实通俗地来说,预警机就像是一座“空中指挥部”、“空中帅府”,能够引导和指挥己方战机进行作战任务。
空警-0预警机总设计师陆军曾说:“有了轰炸机,代表机械化战争,而有了预警机,则代表了信息化战争。”
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预警机对于强大空军力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我国在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我国早期设想要研制预警机,是为了拦截国民党方面的空军。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空军力量以及防空系统还处在起步时期。
国民党以及美国人谋划的军机袭扰,使我军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我们没有预警机这样的先进装备,日后我国将会面临的困难将会更为严重。
不仅如此,在年的“叙以之战”中,以色列为了打掉拥有先进导弹营的叙利亚,在战场上使用了预警机,最终实现空战中击落叙利亚80架军机,而以方却“毫发无损”的惊人战果。
也正是从这次叙以冲突之后,各个国家开始重视起预警机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价值。而我军却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对预警机进行研究。
年至年,是我国预警机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开始了艰难的研制探索历程。
年6月10日,由我国研制的“空警一号”预警机首次试飞成功。但是在很多细节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据说,当时机舱内摆动较大,在飞机内的人都无法正常写字。
之后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以及试飞,但是“空警一号”各项性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指标,无奈于年停止研究。
年至年,是预警机发展的攻坚阶段,在此期间,我国预警机研发取得飞速进步。
在此期间,我国原本与俄罗斯和以色列达成了购买预警机的协议,但最终却在美国的干预下,导致对方终止了与我国的交易。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开始进行自主研发空警-0,并于3年11月首次进行试飞。
5年,空警-相继完成首飞,为我国轻型预警机领域弥补了空白。并于年1月移交部队试用。而“6·3空难”中的飞机正是空警-。
空难真相
空警-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架预警机,在一系列的试飞和试用中都经受了严格的检验,并且能够适应各种天气已经地形。
那么既然空警-是一架安全系数如此之高的飞机,为什么还会发生“6·3空难”?
空警-的首飞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年6月3日,空警-研发团队迎来了第二次试飞任务。
此次任务主要是为了解决之前一些数据丢失、信息传输故障等问题。但是没有人能够想到,空难即将发生。
“6·3空难”发生之后,相关部门专家立刻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认定了“6·3空难”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结冰”!
在对失事飞机进行的实地考察时,调查人员在机身、机翼上发现多处结冰的痕迹。
不仅如此,通过对“黑匣子”的破解,还发现事发时飞机上的除冰系统处于失灵、失效状态。从而才会导致飞机失事,坠入山林。
很多读者可能对这种调查结果感到疑惑,飞机上一块普通的冰,就能够有如此严重的破坏力?答案当然是有。
相关专家对此作出解释,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无论是哪一个部位结冰,都会对飞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空难事故的发生。
所以,对于飞机来说,除冰系统能够正常运作可谓是非常重要。
比如说,当正在飞行中的飞机机翼前部结冰未能被及时清除,将会严重影响机翼的“气动外形”,从而会降低飞机的升力,以及增加飞机运行的阻力;
飞机的水平尾翼结冰,会产生“低头力矩”,从而增大飞机安全着陆的困难;
飞机的尾翼部分连接处结冰,将会导致飞机某些操作失灵,从而增加危险发生的概率;
并且如果飞机各部的冰块发生脱落后,有的会直接撞击飞机表面,有的则会被飞机的发动机“吸入”,从而引起巨大事故的发生。
据当时的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在年至年期间,就曾发生过起与飞机结冰有关的事故。
当然,除了“结冰”这一项主要原因之外,诱发“6·3空难”的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超载”。
由于当时空警-预警机正处于测试阶段,为了能够及时记录并收集相关数据,当时飞机上还额外装备了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便变相的加重了飞机的负担。
事后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当时在这种状态下,空警-上搭载的人数不应超过30人,而在此次测试飞行中,却实际搭载了40人,严重超出了空警-的最大承重能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最终导致了“6·3空难”的发生,才会让这些为我国预警机行业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们遇难!
痛定思痛
其实,“6·3空难”的发生,也从另一面反映了我国科研人员在研制预警机领域的勇往直前、不惧牺牲!
要知道,当时我们国家在预警机领域的研究刚刚度过“艰难的研制探索”阶段,所面对的国际大背景是“友军”撕毁合同、敌人肆意封锁技术。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要想研制出属于我国自己的预警机,就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6·3空难”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万幸的是,失事飞机的“黑匣子”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其中记录的大量详细数据,也为我国之后的预警机研制工作,提供了异常珍贵的资料。
这份资料,可是40名烈士,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除此之外,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此次空难中的一个细节。
无论是从当时现场目击者的描述中,还是从事后对飞机飞行轨迹的调查中,我们都能够发现失事飞机原本会撞向人口密集区,但是最终飞机却“突然上升”,朝着无人的竹林撞去!
这是驾驶员以及其他烈士在明知生还无望的最后一刻,拼命也要为人民百姓做得最后一件事!
“6·3空难”发生后,山河同悲、日月无光!“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不畏艰难,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8年6月15日,在空军驻江苏某部队为“6·3空难”遇难人员,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追悼会。
之后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军方人员,又在北京为“6·3空难”遇难人员举行了一场内部追悼会,以此来告慰当时牺牲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与此同时,在空难发生之后,当地的百姓们也都纷纷自发前往空难地点悼念遇难人员,面对着坠机地点,很多百姓激动到无法言喻,悲痛的泪水已经足以代表一切。
“6·3空难”发生之后,当地政府也特意将事发山头改名为“英烈山”。
而在英烈山的山脚下,当地华东光电研究所也在8年时开始建造烈士纪念碑,共计60块。
后来镇上的小学也改名为航空小学,以此来致敬在“6·3空难”中遇难的40位烈士。
每年清明节,航空小学的学生们,都会组织去英烈山的扫墓仪式。当看到这些富有朝气的孩子们时,烈士们估计心中也能够感到一丝欣慰吧。
记得空警-0总设计师陆军曾参加过一次《开讲啦》,节目上,陆军无意中提到了广德,原本活跃的陆总却突然表情凝重、眼含热泪。
当时对此事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令人动容。
在节目中,陆总陆军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6·3空难”发生后,有一位烈士家在偏远山区,为了能够将这一消息告诉家属,他带着同志们不远万里来到山区。
并且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乘车一起找到烈士家属。
当烈士的母亲得知孩子牺牲的消息后,竟然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要求。“能不能请乡里给我开个证明,证明我的孩子是为国牺牲,而不是出了什么事。”
原来,是好几辆警车“吓坏”了烈士的母亲,她害怕被别人误会。
烈士秦澎,牺牲时年仅24岁,也是“6·3空难”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英烈馆中,陈列着秦澎的百天照以及独生子女证。
儿子的牺牲,对母亲的打击很大,不久之后,秦澎的母亲也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烈士陈秋华,牺牲时年仅30岁,他在年年初刚结婚,然而却在6月不幸遇难。
如今,这些为我国预警机行业付出生命的烈士们,静静地“躺”在了英烈山中,多了这一群守望的英灵,百亩竹海显得格外翠绿。
不负先辈
在预警机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还处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奋斗阶段。
为了能够提高预警机的性能,陆军提出对预警机上“平衡木”进行改善,使得预警机不存在盲区。
然而当时我国财力大部分都用于支撑两个型号的预警机的研制,已经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支持“预警机改善计划”。
而也正是在此期间,4年,我们得知“铁哥们”巴基斯坦有购买预警机的想法,我方随即与巴方建立联系,同时开展对外贸型预警机的研制工作。
7年,ZDK-03预警机顺利完成首飞,这也就是后来巴基斯坦购买的机型。在完成这笔交易期间,还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巴方为了验证该预警机的性能,特意在一处山谷为该预警机设置了一场“考试”,最终ZDK-03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巴基斯坦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巴方以不到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4架ZDK-03预警机,即便是采用了机械扫描式雷达,但这样的价格也绝对称得上是优惠价,同时也体现了中巴之间深厚的友谊。
而ZDK-03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俄、瑞典之后第四个具备提供全套空中预警指挥系统的国家。
与此同时,空警-的复飞任务仍在继续。我们不可否认,“6·3空难”的发生,确实让空警-沉寂了许久,但是这并不能够让科研人员心生畏惧,面对未知的领域,科学家们定当无所畏惧!
得知空警-复飞的消息后,崔继先第一时间报了名。他是当年唯一一位长期在“6·3空难”救援一线担任搜救任务的工作人员。
空难现场惨烈的场景,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崔继先却没有因此退却,在预警机事业上,他和一众工作人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着历史性的业绩!
9年10月1日,在诸位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空警-预警机经历3年的“沉淀”,终于在天安门国庆阅兵场上再次现身!
借用陆军所说的话:“空警-预警机不是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去了,而是被科研人员一双双手给抬过去的!”
在空警-预警机沉寂的这3年里,工作人员痛定思痛,进行一系列的试飞、测试,对当初的“6·3空难”进行总结分析,将“结冰”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彻底排除一切潜在隐患!
在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细心的朋友们可能已经观察到,再度现身的空警-预警机,在水平尾翼上已经加装了“垂直安定面”,解决了除冰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年至今,是我国预警机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预警机的研发已经逐步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年9月3日,空警-预警机首次正式亮相抗战胜利大阅兵上,而此架预警机的常务副总设计师正是崔继先。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空中的“指挥中枢”,使我国预警机部队的战斗力显著提高。
年10月1日,在国庆大阅兵上,空警-0预警机作为长机,飞越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刹那间,空警-0预警机的出现,引得全球军迷为之哗然。
詹姆斯敦基金会(美国)曾这样评价我们的空警-和空警-0预警机,“此预警机上安装的相控阵雷达,领先美国预警机整整一代。”
从一无所有,到9项世界第一;从“四处碰壁”,到能够独立自主研发;从被别人“卡脖子”,到超越别人整整一代……
回望预警机的发展历程,中国预警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像“6·3空难”中牺牲烈士。离不开在“7+11工作制”中,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科研专家们。
天安门城楼上空飞过的领机从轰炸机,变成了预警机,而建设新中国道路上的坚实力量,也已从先辈们,变成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距离发达国家的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还没有到能够“享受”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要坚信起点虽然落后了别人,但是弯道超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强项!
倘若没有先辈们的前赴后继,又怎么会有如今强大之中国?“斯人已去,英绩长存。”祖国不会忘记那些甘愿为祖国建设奉献生命的人!
最后,借用陆军的一首诗:“十载六三日,祭奠在广德。青山埋忠骨,翠竹寄哀思。奋斗为强国,牺牲铸辉煌。空警巡海疆,民族挺脊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