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组记忆
余发仁
五姓同船下江南
年,湖北省随县殷家店镇草街五姓(易、李、龚、陈、万)共20人,响应清朝廷移民令,带着简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粮食,怀揣开始新生活的梦想,踏上了漫长的下江南之路,于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这个故事。
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龚姓3人、万姓4人、陈姓3人)先是由随北南下,辗转来到武汉,一路辛苦备尝。剩下的路程,他们决定在武汉乘船,顺江而下,到芜湖后,舍船登陆,往南而去,寻找一个可以立身的去处。
他们把落脚地选在广德,听说去南乡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无主,这一走就走到了广德最南边的四合乡,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这里山广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这儿作为新家所在地了。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帮忙,很快搭盖起五个茅棚,各家分别住了进去。
五个茅棚错落安排,隔不太远,图个互相照应,“茅棚”一名正式诞生。这个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间。
开垦土地,种植各种作物,渐渐食能果腹;种棉纺线,粗布衣服也能遮体。不到10个劳力,几年间居然开垦出60多亩田地,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狮子山村民组之间。
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劳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为后世子孙创下了不朽业绩。解放后,土地为集体所有,这也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将五姓中各取一人用来证实“五姓同船下江南”这一历史事实,那么他们的名字是:易宝清、李绍明、龚道发、万华、陈发明。我想,记住先祖艰苦创业的功绩,不仅是五姓的后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孙后代的责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随县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下江南,来到广德县焦村红庙杨树冲落户。
和别的移民一样,喻治起挑了一担箩筐。一只筐里装了衣、被、3岁儿子,另一只筐里装了锅瓢碗盆、两个养水坛(泡菜坛),还有一部《喻氏宗谱》。带上宗谱是为了日后这支喻氏能在异地续写家族史,也便于他们以后返回原籍寻亲祭祖。这部宗谱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孙喻铭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来到广德时,广阔的北边田地已多为河南移民占据。往南,凤桥、柏垫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归属。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边的红庙,才有了落脚地方。
卸下担子,搭起窝棚,安顿家人。但立即有人前来干涉。原居民戈氏说这地盘有主,属戈姓,要他们赶快搬走。无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说:“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这时候一定走人。”这才勉强住了一年。
杨树冲极度荒凉,到处是茂密树林,树木直径都在一尺以上,野兽不时出没在林中。这里的树木以杨树为主,于是这一条山冲遂以杨树冲为名。
杨树冲从河边到冲顶,长约2里。喻治起率家人奋力劳作,砍倒大树,焚烧清理,开荒种地,临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时选择新宅住址。一年后,喻治起退至山边,平整一块地方,造了新居。虽是草房三间,但可遮风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粮食可以收储,杂物能够存放,总算舒了一口气,今后可从容安排生计了。
就这样年复一年,垦荒种地,种地垦荒,渐渐有了积蓄。于是加盖房屋,添置农具,人虽然累了点,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后,喻治起自己开发、加上买进的几亩地,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36亩田地,俨然成了杨树冲半个主人(另半个姓丁)。
喻治起38岁下江南时,携夫人刘氏、弟弟喻治有、两个儿子(长子喻本云6岁,次子喻本朝,3岁)、帮工1人,共6人。夫人刘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与喻氏是近邻。现在随夫来到杨树冲,思念娘家人心切,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喻治起无奈,只好写信回去告诉岳父。岳父从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于是第二年()携了家眷来到离杨树冲仅4里的平安桥(今四合乡太平村)安家落户,从此两家有了照应。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年了。至今已传7代,人口多。分支在四合乡耿村老林一带。
江南没有辜负喻治起厚望,广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养育了这个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谱》里的文牒5份、家规1份、家训1份
一、合同书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疮疾,片身疼痛,将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请托亲邻董保说合,望祈族兄治起帮助洋蛈陆员,以作治有传度衣食,再不能别事生端,永无异说。自和之后,永不闲言帮非。恐后无凭,立合同字为证。
凭亲邻:马有成刘宗明方国荣廖永有马全德郭章桂陈发秀
大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远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贵(?),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说商议,自请凭人乙仝租到喻本云薄草屋贰间,菜园乾地付与王姓耕兴,门前菜院(园)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兴。并无异说,恐口无凭,立租字为证。
立租字人王盛贵(?)押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凭人:宋长有刘宗明喻本朝
三、换田字
立换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开荒,坐落烧基湾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内,请凭人说合,赵大贵、王□盛、偷(喻)本立等当日定言,我洋钱伍元,不得异说。恐口无凭,立换字为证。
雷应兴笔
十(实)付如(于)喻本贵□□(落业)耕种
大清光绪四年(年)二月三十日立
四、合同字
立合仝字人:罗姓等、郭本兴。
姜春堂今定到窑厂一座,在张启德地处,棚基窑厂、泥垱窑基听用。当日言明地租每一年归瓦一千八百块,二五八砖一百块归东。租价时交定本年烧清。凡有所用瓦户开列于后,每万瓦价英洋十元半。界棚、界瓦树木草在东均收,不取分文。计瓦长五阔六,凡有水火不到,一概不要。吃用火食,时作时价,在东均支,每万支英洋三元。此系两相情愿,立此合同一样两纸,各执一纸为据。又照每户定瓦每一万搭砖一百五十块,每一百块扣工三百文。
张启德定瓦六千,余文荣定瓦一万五千,万大启定瓦二万一千,马尚龙定瓦一万六千,全生定瓦六千,喻本荣定瓦一万六千,王殿华定瓦二千,刘宗明定瓦二千。
烧柴,万大启山包,瓦九万,扣洋三元。
凭:殷守见罗荣燥
姜春堂笔
光绪二十六三月十七日立
五、门牌
江南广德直隶州正堂文
为清查保甲以靖地方事。案大宪檄行前事,合行挨户清查,颁给门牌。凡本户姓名、籍贯、年岁、丁口、粮户、生理及同族戚、雇工、伙计、男女大小逐一照式填注,不得遗漏。每十户为一甲,责成甲长就近挨户稽查。如有忤逆赌博、酗酒逞凶、唆讼窝藏赃匪一切为非作歹事,随时禀拿究治,并责任邻佑出首。如通同容隐,事发一体连坐。仍取具连环互结备案。须至门牌者。
家主喻治起,年五十四。省,随州。生理,农。
子本荣,年三十;本朝,十八。
子媳刘氏,年二十八(本荣妻)。
管家本林,年二十六。
水田三十六亩。
住房草(房)五间。
同治十一年到州,住小南乡焦村保,人口五丁、女二口。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日。
按:宗谱及文谍中,“本荣”应为“本云”。
宏霞邹氏下江南
邹楹(已故在湖北老家),祖籍湖北省德安府应山县东乡十里河邹家窑。同治年间,邹楹妻郑老孺人率两个儿子,三个儿媳(第三子邹正茂已故在湖北老家,妻子来广)及女儿全家九口,随着村邻,一同千里迢迢,迁徙江南。
邹氏一家人一直走到广德州小南乡遐嵩岭村(今四合乡宏霞村)才停下脚步,在一块大树较少的平坦地方,砍去杂草,简单平整一下地面,搭建草棚,支锅立灶,一家人安顿下来。
这里风光果然与老家不同。背后高山耸峙,南边有一条小河从高山里流出,绕到村前,周围满山松树、竹木,远望村前,非常开阔,不高的山峦向西南绵延而去,没有穷尽,最远处隐约有高山横亘。
偌大一个村庄,古旧砖瓦楼房很多,掩映在绿树丛中。村里没有了道路,到处是树,人家院里,墙边的树都长得高大、粗壮,只有原先几条石块铺成的路面,没被树木占领,显露出不大的空旷地方。这里原来是人的世界,现在成了树的天下。村庄有几处炊烟,有人比邹氏先落脚了。
这里原有房屋,显然经历战火,烧得只剩下站立的墙壁。离村稍远的地方有几处房屋还算完整,但是里面阴气太重,地上还有完整的白骨,是不能住人的。邹氏一家人宁可住得简单些、艰苦点,也不去住那房子。
既然文告上说空着的房子可以去住,无主的田地能够去耕种,邹氏一家便立即去察看周围没有主家、又便于开垦的土地。
过了村前小河,往南找去,邻近遐嵩村的田地有人正在开垦,有的被人做了记号,不去惹那麻烦。走到肖家冲地方,看到一片田地平整,又临近水沟,水源可靠,重要的是还没有被人占领,全家人便立即动手,先圈出整个界限,做上记号,接着从四边做起,砍去大树,清除杂草,集中焚烧,整理出不小的一大片田地,共四块,约5亩。
从肖家冲开始,抢占田地的明争暗斗就已经开始了,邹家仗着人口多,劳力强,很快又在别处开垦了更多土地。从此,女人们管理着田地,播种、锄草、收获、晾晒、收藏。男人们专管开山种地,辟田栽秧。几年后,邹家已在江南建立了一份不小的产业,人丁逐年加增,一个兴旺的家族在遐嵩立下了稳固的根基。
接着,邹家清理了过去本地留下的一幢房子。说是房子,仅有完好的砖砌墙壁,里面空无一物,看到墙上的烟熏火燎痕迹,他们知道这是当年一把大火造成的。把房圈里的杂物清理干净,天井、石门槛露出来,这家当年一定是个富裕人家。在山上挑选树木,依墙做了木架,盖上瓦片(从别人家收集来),墙头有点矮,不太合意,就在那上面加上几层砖。新房落成,一家人搬进新居。几年的艰苦奋斗,邹氏一家立了足,兴了家,再往后,就是注重教习儿女,图家业永固了。
其后不久,邹氏下江南第五代(邹氏八世)邹恩雨(属幺房)于年出生在遐嵩。他聪颖异常,作为安徽省当年文科“状元”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又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被国民政府遴选到省民政厅工作(年)。妻子胡忠兰,上海人,国民党黄埔军校十七期毕业生。抗战结束后,邹恩雨曾任广德中学校长,作校歌。其歌词意境宏远,饱含民族优良传统,激励学子,勤学报国,被师生们传唱至今。
第七代(邹氏十世)邹声旗(又名桂华),出生于遐嵩。从事石刻,其书法技艺得书法大师曹寿槐亲自指点,真、草、隶、篆,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成为宣城市、广德县书协会员,其书法作品广受人们喜爱并收藏。
为了让邹氏子孙永记家世变迁,邹氏族人于光绪二十八年()撰修宗谱。虽然简约,但它清楚地记载了邹氏下江南的始末,以及艰苦创业、苦难备尝的岁月,告诫后代子孙莫忘根本,用心生活。
郑老孺人勇敢地率家人下江南,已近年了。她的选择没有错。邹氏一脉在四合已传九代(共十三世),今天达多人。这个家族经过当初的艰苦创业,辛苦地养育子孙,如今已成为一方大姓望族。族人在四合这个风光明媚的山乡,建设着崭新的生活。邹姓和其他同下江南人们的后代,发扬了先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优良品质,今天已经把家乡建设得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虽然山青水秀依旧,但是村庄早已焕然一新,慕名前来观光、游览的游人如织。强大的祖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在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幸福生活,人们不会忘记,并将永远流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94.html